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弦琴上的风光

(2007-04-26 10:57:58)
分类: 写意散文

                独弦琴上的风光

 

    早就知道防城港有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叫“京族”,也早就知道京族有一种神秘的乐器叫“独弦琴”。没想到,这次,也就是2007年3月25日随广西区委宣传部和广西文联组织的“唱响北部湾——百名文艺家采风团”去防城港采风这次,在我们下榻的金湾大酒店竟亲眼目睹了这道京族文化的独特风光,并领略了这道风光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琴声悠悠地传来,就等于是京族的一颗珍珠率先传来了。我欣赏着这颗珍珠,犹如欣赏着一个凝固了的梦幻。说不清是为什么,我突然就想到了很多,这很多的思绪一下子就把我眼前的时间全都包裹起来、缠绕起来了。转瞬,时间便变成了一种晶亮的物质,类似水晶和白银那样的可以触可以摸的物质。直到,演出结束了,我的思绪还在继续地包裹着,缠绕着。
    包裹着,缠绕着,便把独弦琴的一些具体内涵也包裹进来缠绕进来了——
    早在我国殷代,史书中便有关于独弦琴的详尽记载了,据《拾遗记》里说:“师延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拾一弦琴则地祗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这“一弦琴”,无疑就是独弦琴。到了唐代,据《新唐书》里说:“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这“独弦匏琴”,无疑也是独弦琴。只不过是,那个时候的独弦琴,还一律都是木制的独弦琴;后来经过不断地流传、演变和改进,木制琴身的左端便增添了一个类似天线那样的竹制摇杆,以及一个类似百宝箱那样的共鸣箱,这才最终发展成了现在的竹制独弦琴。据说,这最初“姓木”后来“姓竹”的独弦琴,它的发祥地是与防城港隔河相望的越南,它总是带着浓郁的越南热带丛林的色彩和气息,也便不言自明了。当初这独弦琴被京族的祖先带到京岛上来之后,也便很快成了京族人的钟爱,并成为京族人生生世世的最珍贵的弹拨乐器。这一弹拨乐器在京语中统统被称作“旦匏”,在民间一般被称作“匏琴”或“独弦匏琴”。它主要流行于防城港一带,具体地说,就是防城港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半岛一带。它的造型和装饰,既体现了适用性,也体现了美观性。只要随处一放,琴声便可悠然传出了。这时候,你就尽可以品尝堆放在你眼前的这种东南亚风味了。只有这样的风味,才可以用心去品。
    之所以被称作独弦琴,很显然,是由于它的大竹管琴体上只有一根弦。这一根弦,经过右手的弹拨,左手的推、拉、摇、揉、拈、压等,发出的乐音却是那样地清澈、明净、淳厚、丰美。行家们都知道,这美是基音和泛音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种天籁般的复合音响。这种妙不可言的复合音响,让你听着听着,便会不由自主地勾起许多的思念之情或思乡之情来。因而,独弦琴便和唱哈、竹竿舞一起,成了京族人的三大法宝。只要这三大法宝一一摆出,京族人的节日就远远地跑来了,赶也赶不走了。即使走,也会往心里走。
    也难怪那么多的独弦琴爱好者不辞辛劳地跑了去,去防城港四处寻师拜师呢。有的,甚至再从防城港跑了去独弦琴的祖籍越南寻根寻访。很显然,这是独弦琴的魔力的驱使。魔力总能让人忘乎所以,这谁都知道。
就是我不说,你也一定知道京族的祖先当年在向内地迁徙时为什么抱紧了独弦琴就是坚决不忍弃去了,你也一定知道京族的后人在演奏独弦琴时为什么会那样沉醉了……七八年前,全国能够上台演奏独弦琴的才有十几位,现在已经不止几百位了。越来越多的人之所以由衷地喜欢它,迷恋它,完全是因为它的生命中藏着数不清的神秘和神奇。也许,你静静地听上一回,就会知道它如何个神秘和神奇了。如果,这个时候,再伴以月光、水光,你突然醉了也说不定,醉成了一架会唱歌的独弦琴也说不定。
    曾经以为它非常简单……如此“简单”的一种乐器——我是说它的结构,却能演奏出音调如此丰富、音色如此妙美、曲音如此清雅的旋律,或如高山流水,或如惊涛拍岸,或如百鸟朝阳,或如鱼跃碧波……实在是,不能不让人惊讶迭生。就不仅在想,看似简单的生命,实际上也是可以演奏出许多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的旋律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从北部湾开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