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泰战争中出生的瓦普

(2007-01-25 22:44:02)
分类: 写意散文
                         老泰战争中出生的瓦普
 
       这么广阔的一个地方,的确是应该让神来安住的。也只有让神来安住,才会对得起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瓦普神庙最初便在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的脑海里很快诞生了。然而,要把它完好地从脑海里搬到大地上来,自然还是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汗水的。就在这许多的智慧和汗水慢慢凝聚的过程之中,老挝和泰国之间猝然暴发了一场大战。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战,一下子激发了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把瓦普神庙从脑海中搬到大地上来的钢铁般的信心的。
       大战暴发于公元1235年。当时,老挝的军队风卷而去,所向披靡,很快就杀到了泰国的要塞城市——南市,并且把南市围了个水泄不通。孰知,南市犹如一只铁罐,易守难攻,刀枪不入……几十天下来,尽管老泰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却终是相持不下,难分难解。如此这般,如果再要继续打下去,怕是双方都要鱼死网破了,于是,老挝的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和泰国的那空伯罗女王一致决定——用和谈来进行解决。和谈到最后,彼此终于达成了这样一个协议——双方在各自的国土上各建一座佛塔。哪方先建成,哪方就是这场大战的胜利者。
       大战仍在继续,而且十分紧张地在继续,只不过是,形式变了,由看得见的刀光一下子变成了看不见的剑影罢了……结果是这样的:由泰国那空伯罗女王主持所建的佛塔于当年7月中旬率先完成,从而成为这场大战的胜利者。老挝的军队,只好履约,立即撒离泰国领土。大战,就这样以十分温和的态度宣告结束了。
       结束不久,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就去世了。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去世一年之后,这座著名的佛教古刹才终于落成。
这就是瓦普神庙的具体来历。
       瓦普,是老挝语“石庙”的意思。这石庙,自然不是一般的石庙。它被海拔1200米的普高山紧紧地揽在怀里,就像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被一本不朽的大书紧紧地揽在怀里一样;坐落在湄公河西岸的著名占巴塞文化景观,就在它的东北之向8公里处;建筑群从山腰迤逦而下,长达数百米,而且全部都用雕石画块砌制而成……说是蔚为壮观,毫不言过其实。
       只可惜,由于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突然辞世,谁也无法把他脑海里的瓦普神庙真正做到不损一毫地全部搬出了。加上时光的咬噬、风雨的侵蚀,现在除了一座佛殿保存得较为完整之外,其余均已成了残垣断壁,就像中国的圆明园。只不过是,圆明园是被八国联军的一把大火烧毁的,瓦普神庙是被时光的一把大火烧毁的,就是了。如果,你要想知道什么叫“沧桑”,到瓦普神庙去走一走,就全知道了。由此看来,时间,其实也是一支军队,它一直都在默不作声地攻打着一切,烧杀掠夺,直到,这一切全都变得破败不堪为止。但是,时间绝对忘记了一点,这就是——你尽可以改变一切的外在,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这一切的内在。形式改来改去,甚至改得面目全非了,精魂却岿然不动,文化却屹立不倒。
       这佛殿,就集中地收留了瓦普神庙的精魂,以及占巴塞文化的精髓。
       不妨一起来参观一下——
       被誉为“圣屋之顶”的巨石之下,有两个石洞;石洞之间,有一个平坡——佛殿就住在这个平坡上。谁都知道,即使佛殿不是住在这样一个平坡上,佛殿的心也绝对会是牢靠的。佛殿的内外石壁上,那些根据民间神话雕刻而成的“哈努曼智降群妖”之类的故事画面,依然清晰可辨,就像神的灵永远清晰可辨一样。清晰可辨的当然还有许多,比如殿内供奉着的数尊佛像,再比如矗于佛殿第三层石级上的占巴塞王披耶卡马塔之像……
       离开了佛殿,嵌入眼眸的便是两座崔巍石宫了。尽管崔巍石宫早已全部坍塌,但从它的遗迹规模,当年的宏伟依然可窥一斑。院内的石人石兽多已残废,就像一些用滥了的形容词杂乱无章地散落在荒草野木的篇什之中。这时候,往石宫正南一望,就不仅心里一闪,身心顿然从遥远的过去回到了现在——有一个约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的小湖,正在那里兀自荡漾,诉说着人间的风云变幻和不尽沧桑。这个小湖,当地的人们称做“圣湖”。走到圣湖中心稍稍偏西,便遇一水榭,水榭在一座桥的积极推荐下,魂灵直抵西岸。也不知道它的魂灵在西岸究竟看到了什么,反正我是只看到了三座殿堂的废墟。
       废墟。废墟。废墟……神正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上,在废墟之上目送着人类……
       想说的,此刻,我什么也说不出了。只听见历史在那里一个劲儿地说,说个不停。
       是的,毕竟,瓦普神庙,作为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活了下来。因此,老挝人民一向把瓦普神庙与柬埔寨的吴哥寺相提并论,并称之为印度支那的两大胜迹。翻开《世界文化遗产》一书,见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瓦普神庙的:“瓦普神庙建筑群,是一处完好保留了1000多年的人类文化杰作。它完美地表达了古代印度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以高棉帝国为代表的老挝文化的发展概况。”
       说实话,以皈依和献身为主题的神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很多,但像瓦普神庙这样最终成为一个结实的象征和昭著的文化符号的,却并不多见。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叫做“瓦普节”的庆典才应运而生的吧。并且,渐渐地沉淀成了老挝人的一种文化传统。每年的1月下旬至2月上旬,老挝人都要雷打不动地在瓦普神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及隆重的宗教仪式,还有赛象、赛马、斗牛、斗鸡等等许多民间娱乐活动。据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瓦普神庙的修建者披耶卡马塔王的功德而设立的。但我却宁愿相信,它是为了捍卫一个罕见的象征或稀有的文化符号。
       这样的捍卫,又何尝不是和时间展开的一场无休无止的战争呢?
       所有的景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其实都无不是和时间争夺来争夺去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