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相关评述 |
在这样的一个崇尚即时消费、许多人热衷于扮演自己的时代,谭延桐是那样地显得不合时宜。因为他的诗中形而上的品质,因为那样的一种宗教徒的狂热与虔诚。可以说,中国当代诗坛并不缺少纯粹的诗人,但纯粹到宗教的高度并执着于终极冥想的诗人,可谓少之又少,而谭延桐就是这样的一位充满了宗教感的诗人。他的诗,与“潮流”无关,与我们所熟知的“现实”无关,每一个词、每一个场景都超越表面的意义和镜象而指向原初,指向终极。“只有一个字母是大写的,那就是‘上帝’。所有的字母都在上帝的统领之下。”他道,“无边的风月,尽在词里。无论是上帝造的词,还是上帝创造的词的投影。”[1]他的诗里总有着那么多的质问,对时间、对空间、对有形或无形的事体。这种质问的企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实批判,而是要揭开存在的蔽障,刻画出现代人生存的无根状态。
诗人思考着:“一万年前和一万年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时间究竟又是什么东西?/风,走一步想一步/想一步走一步,遇见了雨……”(《思想里的风》)——在这里,“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似乎不是一种必然的报偿,而是魔鬼撒旦的“美丽的诱惑”。人的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而人的思想总是会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胜利”面前逗留,所以一个又一个带着血腥气的“热浪”就在思想的长河中涌动和捣腾,俨然它就是“思想”本身,就是神的创世纪。但诗人所做的,便是剖开流行的“热浪”的假面,到达“人子”原初的虔敬与尊严,通过思想还原而回归到最初的敞开。
海德格尔说:“世界黑夜的时代是贫困的时代,因为它一味地变得更加贫困。它已经变得如此贫困,以至于它不再能察觉到上帝之缺席本身了。”因此他认为在这样的贫困时代里,真正的诗人的本质在于“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在于对贫困的存在的诗意追问。[2]摸索、追问,在一个苍白、混乱的时代,它不可避免地和对事物的重新命名连在一起。“你说,要爱你的仇人/我没有仇人,基督/芸芸众生都是我的朋友,包括/那把砍伤我的大刀和那块砸伤我的石头/真的,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基督∥……世界上有一种恨闪烁着爱的光辉/他是恨我非人呵,基督/下地狱才能炼成人”(《和基督对话》)在谭延桐的诗里,不独爱、恨,美、丑,庄严、嫉妒,季节、种子,液体、固体等被重新命名;空气、大地、光、天堂、地狱等“元名词”,也被重新质疑;连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与意象,也尽然褪下世俗的色调而具有宗教的深度。“哪来的云雾呢/门上的锁是忠实的/(已经好多年不住人了)/我的目光是虔诚的/(刚刚曝光的底片还在瞳孔里放着)/云雾,这卧室里唯一的内容是什么呢”(《有待命名的气体》)而在《观众席上的我》、《笼罩之下》等诗中,他甚至仿《圣经》里的语调说道:“我不像我。我像那块被车轮辗来辗去的/石头。辗来辗去的命运/是水的命运,叫你蒸发就蒸发/叫你结冰就结冰,助人为乐”;“那个意象,很累地望着/整个空间,很累很累地存在着/和没有空间一样。∥就这样,他一天一天地活了下来/血液渐渐有了温度,眼睛/渐渐有了光。就这样/他在梦里找到了故乡。/他说:其实什么都没有,不过是/看到了一片荒凉。”——当然在这里我们不难觉出其中的现实寓意,或者说,谭延桐正是通过这种“现代寓言”式的诗章,向我们昭示了俗世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庄严与神圣。
下边这一首《手术艰难地进行》,简直可以说是一出宗教滑稽剧。通过滑稽模仿(Travesty),使现代都市生活的猥琐平增了宗教的深度:
下边这一首《手术艰难地进行》,简直可以说是一出宗教滑稽剧。通过滑稽模仿(Travesty),使现代都市生活的猥琐平增了宗教的深度:
从你想出门的那天起
蛇就藏在了你的心里
希望你能把它带走
带到上帝对你的祝福里去
蛇就藏在了你的心里
希望你能把它带走
带到上帝对你的祝福里去
你面黄肌瘦,越来越不堪重负
躺在床上,怀疑
是X光在捏造事实
躺在床上,怀疑
是X光在捏造事实
拒绝吃药,更不愿接受手术
蛇怎么会跑到肚子里去呢
笑话,一定是X光在嫉妒
蛇怎么会跑到肚子里去呢
笑话,一定是X光在嫉妒
蛇通过遥控
悄悄告诉它的兄弟
一切无阻,目前正准备下一步的袭击
悄悄告诉它的兄弟
一切无阻,目前正准备下一步的袭击
蛇的磁波,并没有
穿透厚颜的顽石,遗书上
写着:即使死去
也要保证蛇平安无事
穿透厚颜的顽石,遗书上
写着:即使死去
也要保证蛇平安无事
医生摇摇头
你陶醉在上帝的赞赏里
你陶醉在上帝的赞赏里
诗歌的宗教感指的并不是诗人必得去写宗教故事或挖掘其教诲意义,也不是用“新的感性”去写作狭义的宗教文学,而是指诗人在处理诗歌的所有题材时,所禀持的一种宗教精神。谭延桐对诗歌和宗教的信仰,并不是要回到宗教教义或是恪守某种戒律,而是以宗教的虔敬和谦恭找回诗歌与艺术的品格,找回诗人在贫困时代的尊严与自重。他道:“诗是地狱到天堂、现实到神话之间的距离。……诗人最终抵达的也许不是天堂或神话,而是他自己本身。从自己身上,看到一切,找到神谕。”[3]
T"S"艾略特曾说:“到处都在谈论宗教信仰的衰退;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宗教感性的衰退。现时代的麻烦不仅是不能相信我们祖先所相信的关于上帝和人类的某些东西,而且是不能像他们那样感受上帝和人类。”[4]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战争的影响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人的异化程度也愈益加重,我们已然失去了那种人之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与自然、与上帝的亲近。面对人的自我迷失及一种不自知的生存境遇,谭延桐唱道:“我们是为一种异己的生活、未生活过的生活/而竖起的纪念碑……从这里飞过的鸟儿/再也没有回来,打这里刮过的风/再也没有暖过。人们把这里叫做/废墟”(《一块碑倒在了伤口上》)而在《一个机器坏了》一诗中,诗人极为准确地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自身信念的失落:
T"S"艾略特曾说:“到处都在谈论宗教信仰的衰退;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宗教感性的衰退。现时代的麻烦不仅是不能相信我们祖先所相信的关于上帝和人类的某些东西,而且是不能像他们那样感受上帝和人类。”[4]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战争的影响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人的异化程度也愈益加重,我们已然失去了那种人之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与自然、与上帝的亲近。面对人的自我迷失及一种不自知的生存境遇,谭延桐唱道:“我们是为一种异己的生活、未生活过的生活/而竖起的纪念碑……从这里飞过的鸟儿/再也没有回来,打这里刮过的风/再也没有暖过。人们把这里叫做/废墟”(《一块碑倒在了伤口上》)而在《一个机器坏了》一诗中,诗人极为准确地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自身信念的失落:
一个机器坏了。就在我们最忙最累的时候
一个机器就一声不吭,怎么也不听我们的劝说了
一个机器再也不能帮我们
完成计划中的事了。我们的计划那么多,下一步
该怎么办呢?把我们当成机器,代替他的工作
还是另外再物色一个机器呢?
一个机器就一声不吭,怎么也不听我们的劝说了
一个机器再也不能帮我们
完成计划中的事了。我们的计划那么多,下一步
该怎么办呢?把我们当成机器,代替他的工作
还是另外再物色一个机器呢?
这是一个机器年代。没有机器
可怎么行呢?没有机器的年代,算是一个怎么年代呢
就像一个没有演员的剧场,算是一个什么剧场呢
就像没有表情没有动作的演员,算是一个什么演员呢
可怎么行呢?没有机器的年代,算是一个怎么年代呢
就像一个没有演员的剧场,算是一个什么剧场呢
就像没有表情没有动作的演员,算是一个什么演员呢
机器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员
这样一个好演员,我们却懒得为他鼓掌
甚至,懒得把我们的感情给他哪怕一点点
我们都太瞧不起他了。都太瞧不起我们自己了
这样一个好演员,我们却懒得为他鼓掌
甚至,懒得把我们的感情给他哪怕一点点
我们都太瞧不起他了。都太瞧不起我们自己了
因为我们也是一些机器。在机器眼中,我们也是
一些毫无生气的机器呵
一些毫无生气的机器呵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给那些机器
给我们自己,重新命名呢?什么时候
我们才能帮我们自己完成我们自己的再生产呢
给我们自己,重新命名呢?什么时候
我们才能帮我们自己完成我们自己的再生产呢
对于“没有机器的年代”与“没有演员的剧场”的怀疑,其实就是对“人”的怀疑。诗人渴望那个原初的“大写的人”出现,给这个蛮荒的时代命名,以迎来人类新的
“创世纪”和完成“造人”的永恒使命。
前一篇:仰望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后一篇:写意散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