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相关评述 |
跟踪阅读谭延桐的诗歌已经很久,而现在拿起笔来,是因为怀着对这样一位多年从未在任何潮流下低头,执着创作的强者的敬意。而我依然要抛开过多的私人感情直接介入他的诗歌。谭延桐的诗歌贯穿始终的就是他那充满悖论性的思考:莫测命运与多彩人生、光明理想与幽暗现实、暧昧历史与清晰现状、神圣宗教与荒谬世态。而这些思考全都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拷打和追问,对深入灵魂的折磨和自检,对自然的苦思冥想,对日常生活的感念而得到体现和深化。所以,他的诗歌首首都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考,他的诗歌即使抒情也是徐缓的,叙事也充满了荒诞感,而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贴切地表达他的思想。因此,厚重、阳刚、深刻构成了他诗歌的美学追求。但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充满现代和后现代意识,极端化的抒情与思考方式,让人又时时想到哲人尼采,郭尔凯廓尔,想到在地狱中追求光明的诗人但丁。他是当今诗坛为数不多的,将诗歌几十年如一日认真经营从未放弃的人,是在饿死诗人的年代从来未曾动摇的人,他的诗歌也因此保留住了最血性和真挚的情感,也因此保留了在与卑下世风抗争中的高贵。阅读他诗歌,不仅仅能帮助我们找到诗坛正在遗弃的崇高品格,更能让我们走回那些让诗歌冷落的岁月,看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的坚守。
2.对个体生命的体悟和反省
在《夏天的剖面图》里,诗人写道“哦,没人愿意为湖泊立碑/只有那个为湖泊活着的人,直想大哭一场/可是泪水早已献给了河流,那个/曾经和自己一起奔跑的生命/最后一滴泪,并没有能够挽留住他的歌唱”“我的梦想匆匆而过,但我是什么?/我和他一样,被租给了热浪/——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诗人寓意深刻地告诫着:这是个被欲望牵着鼻子的世界。对崇高理想和信仰的追寻已经消失,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他所能做的只有被欲望的世界所吞噬。有些悲观的厌世感。在《帷幔,帷幔》里:“没有可以依靠的地方。你紧紧抓住自己/往没有冰块的地方推,一推/推到了另一个梦里,欲望的帷幔后面/堆满了形形色色的面具------”,无处不在的象征几乎是谭延桐诗歌的标记,正是借助这样的手法,诗人在深刻的思考着所有事件背后的真相,而他总能从象征的迷雾中为大家找到确切的答案。《天上人间》代表着延桐诗歌的另一个重要创作倾向的诗歌。那就是经常在诗歌中充斥着的阳光和火焰的意象。这非常重要地和他诗歌中那些过分凝重的部分形成了对照,也充分显示了他内心世界和视野的丰富性。而在这部分诗歌里,我们更多地读到了如同夸父逐日般的豪迈和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勇气的一面。
3.对形而上的追索和对宗教的皈依
延桐本人是个充满宗教色彩的人。他对《圣经》的熟稔和他做人的真诚和善良,以及对梦想的执着都让我时时将他看做是一个典型的基督徒。而他内心对文学对美和善的几乎虔诚的追求,更是有着宗教般的精神。和他同时期写作的许多人早就放弃了文学做了老板,做了行政领导,而他一直没有放弃写作。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所以,在阅读他诗歌的时候我承认我读到了许多《圣经》般的语言,那些充满神性的语言常常令人警醒,并感受到思想的升华。“日子/被火光从昏暗中一一挖了出来/擦掉了尘迹,并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节日/灯蛾扑火,是为了抓住火光中的精神/和燃烧的幸福”(《神曲:上升的道路》)令人疼痛的誓言般的声音,能够穿透时空,是能够影响心灵的。“一万年前和一万年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时间究竟又是什么东西?/风,走一步想一步/想一步走一步,遇见了雨——”(《思想里的风》)在对时间的苦思冥想中,诗人想到的是生命的价值和付出的代价,想到的是人事沧桑,无论怎样都逃不出人世间的风风雨雨,这样的体悟是通过缓慢的抒情得以体现的。而这样的智慧离不开岁月的锤炼。我不能不引用他的一首诗歌的全部:《没有水的地方》
这首诗歌自然流畅充满了禅机。诗歌中所有的意象都有机地成为另一个意象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依赖互相成为对方快乐的部分,成为一种诱饵,快乐的诱饵。因为这些,日子因此心宽体胖地来然后去。豁达乐观的思想巧妙地得以表达。
而总体上延桐诗歌中表达得无论对世界对生命对个体都没有离开苦难的主题,在这样的主题下面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隐忍”,对苦难的接受和默默承受,这本身已经构成了强烈的宗教色彩,而诗人经受的不仅仅是世俗生活给他带来的苦恼更有精神无法高蹈的压抑,而所有这些又都通过宽容得到化解。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在绝望的呼喊和愤怒的思想背后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火”“光亮”“燃烧”这样明亮的字眼,为什么在激烈的诗歌中常常也有徐缓看透世事的练达。
当今的时代,愤怒已经不能拯救世界,但诗人的愤怒却不能缺少,他足以让更多的人惊醒,并保持这个社会的良心。延桐的诗歌用他的象征体系构筑了一道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面向着自然、人本身、哲学和宗教。他就包容了整个世界。我们将在日后越来越感受到他诗歌的重要性,越来越注意到一个默默的写作者因为我们过分的冷漠给我们的视野造成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