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延桐:温暖是文学的一种宿命(2)

(2006-10-29 23:48:01)
分类: 相关评述

  谭延桐:温暖是文学的一种宿命(2)

       王冰

 

但延桐依旧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他的作品与创作似乎都是立足于此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生活的落身、容身、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他努力扩充着他作品的容量,因此他的作品是富有磁性的。 刘锡庆先生认为:“我觉得这文学四大部类,小说和戏剧是‘向外’的叙事文体,‘反映’客观世界(外宇宙),‘再现’社会生活,它们由内(主体)而外(社会现实)地真实描绘典型、形象,画出国人的‘魂灵’,以启悟人生,净化人的心灵;而诗歌和散文却是‘向内’的抒情文体,‘表现’心灵世界(内宇宙),‘倾吐’主观感情,它们由外(现实人生)而内(主体)地真诚抒写情感、体验,画出自我的‘魂灵’,以沟通人性,陶冶人的性灵。”(注:参见刘锡庆《散文新思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延桐的散文也符合上面的阐述,他总是用清晰的思想赋予他观察的东西以最高程度的理解性,而当痛苦不可挽回的时候,延桐却在散文中让自己的灵魂会重获安静,于是他笔下的一切便似乎都有了一种宿命,由此让人觉得在光亮的文字背后,延桐是在进行着挖坑一样的写作的,这让人感到了一种疼痛的味道,体验到了他在沙漠中挖坑掘水一样艰难的写作状态。

延桐对于自己能深刻体察的东西,从不掩饰和躲闪,从不回避一种混合迷离,一种冲突和撕裂,这是一种剖析社会、别人,也剖析自己的灵魂的战栗,它恣肆地展示着作家的自我人格,在或真实或荒诞的形式中,在一种情感的起落中,揭开一种真实的意义,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解构中,冷峻地在历史和现实的回溯和铺写中理性地思索和寻求,洋溢着思想的独特魅力。当我写到这,我觉得温暖已经遍布全身了,为延桐的人品,为延桐的作品,我知道自己的这些文字充溢着一种感性的东西,但就像延桐在其作品中的感性一样,是最真实的,它淤积着一种深沉的感动与祝福,为一种相同的相互依靠的温暖,阿尼克斯特说:“他们所处的世界正患着不治之症,可是他们的创作不是医生为了对症下药作的诊断,而是自知死路一条的绝望和病人的呻吟。”而延桐始终将自己的主观情趣、感性能力、个体生命体验做着对客观法则、理性教条、功名欲望以及社会压力的对抗和超越,他似乎厌弃城市文明,却又不放弃它,而是要打开人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我们生活中那些人为的部分的真正性质,并且要使人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他在《家是地球的中心》中写道:“‘回家多好啊!’  这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临终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车站广场或其他地方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他们等啊等啊, 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终于算是轮到他们了……票终于拿到手了! 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的手里一样!他们笑了……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 急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车上再挤, 也挤不掉他们的结实的渴望。 哪怕是单腿站着……对,只要车上能够容下一只脚, 就能容下他们对于家的拥抱……在外打工, 钱是赚了一些, 可钱再多, 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 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来的啊! 钱终究买不来家所给予的一切啊!回到家里去!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间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 回到家里去! 回到家里去!……我理解了他们!”

应该说本色的坚持是延桐要表达的一个重点,同时它也是一个有趣的重点,他似乎要告诉人们,坚持本色的重要性和意义,但里面有一个明显的悖论,人在生活中碰壁受挫是必然的,每次受挫都选择向别处逃离,也是必然的。至于如何使抗争更有意义,那是很大的命题。我回答不了,但在困境中坚持往往并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似乎是进入文学的最佳途径。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就阐说了“诗穷而后工”之说,郭绍虞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谈到这点,他认为:“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延桐有丰富的生命经历,他肯定能从中认识到了比别人更多的东西,更能摆脱虚无和迷茫,拓宽生命,使自己的的心更加安定,我想曾经环绕裹胁他的种种迷茫和困惑一定会成为他日后的精神钙片。而且延桐是一个具有很高悟性的人,是天赋型的作家,具有很高的文学感悟力,“他的脑袋里容得下千军万马”,“像风一样瞄准了那棵大树”,这样的语句并非任何一个作家都能从心田里流淌出来的,其中对于深层精神的探入,更让人感到了一种等待的寂静,一种思想的张力,一种思想的锐利,一种痛苦的骚动。延桐在艰苦的创作中,总力图在突破一种世俗的终点,得到一种语言的亮度,一种感情的支撑,那是一种暗示,是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连贯生命的意识。

延桐在自己的写作中,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他是在用一种写作来温暖智慧的内心的,但这种心灵和思想的状态,有时仅仅是一种理想罢了,延桐几乎是用一种理想的悖论来告诉我们一个个饶有意味的真理,在这种书写的后面,是作者思想的灵动与锋芒毕露,在粗糙的日常事务的描写后面,是精细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是一种丰厚的储备,延桐曾说过:“精神的储备,知识的储备,经验的储备,感知的储备,智慧的储备,语言的储备,情绪的储备,状态的储备……这些东西,对于一位作家来说非常重要。要不,就会后劲不足,有气无力,越来越衰竭,越来越可怜”,“光靠一点儿小聪明、小灵感、小感觉、小经验什么的,是写不出什么大作品来的。”确实如此,单靠智慧或者技巧的写作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写作,是单薄和柔弱的写作。但这点却常常为一些作者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审慎地去审视自己作品中所缺失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总是自得于自己在作品中的那种较为精深的睿智,并沉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智慧的隧洞中不能自拔,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锋芒有余,但意蕴不足;刚正硬朗有余,思维精神不足;能让人感到一种血液中孤独,却没有骨头的硬度;有一种温暖而明澈的情感体验,却没有文化的深度、高度,浓度与厚度。而延桐的散文是在洞悉世态的前提下,将自己体悟到从现实生活中所来的鲜活生命力和丰富的人性感知,不断地汇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我想延桐的散文在这方面的努力无疑是具有示范作用的,他的散文无论是在智性开掘的层次上,还是在一种致密的表述上,都很好地避免了散文写作的这些弊端。他努力将自己的描述更加细致化,并达到一种极端的地步,而且他还以对生命的回望,以及对心灵的拷问使它进而达到一种绵密丰厚的程度,这种创作的理念一旦渗透到延桐的散文创作中,他的散文必然显现出他个人化的气质和创作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