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精神的港口上眺望

(2006-10-21 23:43:02)
分类: 写意散文

身体没有去过港口没有关系,心灵那是一定要去的。当然了,最好是一起去。只有身体和心灵一起去了,才会知道什么叫“出发”。我曾经在一首诗里这样写过,“港口是分娩出发的地方,港口是诞生相思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总是和大海、轮船、海鸥、地平线等等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想像,一个人的生命里没有大海、轮船、海鸥和地平线等等这些象征或隐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大海的风采,轮船的意气风发,海鸥的欢舞,地平线上的希望……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了这些,生命的港口会是怎样地萧条。没有了这些,一个人即使真的出发了,也不可能会找到梦乡。梦乡,显然比故乡更重要。一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故乡,更不能没有梦乡。没有梦乡的人,心灵注定是残缺和苍白的。

是的,只有带着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出发了,只有和许多美好的意象打成了一片,才会找到自己的梦乡,拥有梦乡里的一切。世界上最广袤的是梦乡,最明亮的也是梦乡。多少人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乡而披星戴月、苦苦追寻、死而无憾呵。

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先民的出海渔猎,港口的母亲便开始站在大海边极目眺望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水上的运输十分繁忙,港口也便应运而生。碣石港,虽然它后来把名字改成了秦皇岛港,但人们依然认定它是一个最古老的港口。相继,也便诞生了汉代的广州港、徐闻港、合浦港,以及宋代的广州港、泉州港、杭州港、明州港等等。港口不断地繁衍不断地成长,也便有了今天的形形色色的港口。港口不仅仅用来进行商品贸易,也用来进行文化贸易、精神贸易、心灵贸易和梦想贸易。数不清,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港口究竟吞吐过多少日月多少风云多少神话多少传说。

阖上历史的篇章,还是来看看现代的篇章吧——现在的中国,早已是一个航运大国,自然也是一个港口大国。光是对外开放港口,就已达到了130个之多。据说,目前的上海港已经远远超过了荷兰的名港鹿特丹,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除了上海港,宁波、广州、天津、青岛、大连、秦皇岛、深圳等港口,也日益璀璨,成为年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大港。石油、煤炭、钢铁、粮食、天然气、金属矿石等等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涌进涌出,带来了新的血液,也给世界输入了新的血液。说港口是一个功臣,一点儿也不夸张。

我要说的,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不止这些外在的港口。

内在的港口。我一次又一次地默念着,内在的港口。当我脱口而出的时候,我的祈祷已经先行一步,率先出发了。

内在的港口自然包括着文化的港口和精神的港口。吃文化,酒文化,烟文化,茶文

化,鬼文化……这是一个似乎什么都可以纳入“文化”范畴、打上“文化”印章的年代。文化,眼看着就滥了,滥乎其滥了。我说的不是这样的滥文化,不是泛文化,不是亚文化,更不是赝文化,而是根文化,或者说是元文化。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光泽,看一个生命有没有出息,其实更多地就是看这个民族或这个生命身上的根文化或元文化究竟是怎样的。

究竟是怎样的呢?

物质的港口一个一个地建,文化的港口却在一个一个地拆,于是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的高度膨胀和前所未有的文化的极度衰竭。畸形越来越多,残废也越来越多。“娱乐到死”的年代就这样到来了。娱乐,本不是坏事,可整天地在那里瞎乐,麻木地乐,盲目地乐,毫无质量地乐,没有意义地乐,问题也就来了——原来实质上根本不是在乐,而是在死,自己陪着自己走在死亡的路上。其实死和死也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有一种死叫做壮烈,有一种死却叫做可悲。可悲的死眼看着就铺天盖地了。如果这样反问一句——你有快乐的前提吗?你有快乐的资本吗?你有留住快乐的本事或能力吗?肯定就会有许多的人哑口无言。因此,有些人一生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快乐究竟是什么。就像鸡毛一样飘到哪算哪,也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活法。这种活法推而广之,也便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的贫血者和精神的侏儒。

多建一些承载着精神的文化港口,也便迫在眉睫了。

我不禁又一次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希伯莱民族,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候,吃不上穿不上的时候,并不是整天地去忙着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而是把自己的心灵交给了大山一样的信念,他们坚信只要一个民族有了打不垮的信念,就是任何饥饿也饿不死、任何寒冷也冻不死的。死亡是不可能把一个像钢铁一般坚忍的民族打翻在地的。因此,最终他们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精神的港口——基督教文明。就是这样一个精神的港口,先是惊呆了整个欧洲,后来又惊呆了整个世界。而今,再也没有一个人去怀疑,希伯莱民族当年所建起的是一个世界上最宏伟最坚不可摧的精神港口了。

再说一个生命个体的例子吧——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德兰修女,她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共拥有4亿多美元的资产,当时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大公司都乐意不求回报地捐款给她,可她从不把自己的心思花在聚财上面,而是用在建设精神的港口上面,从而让更多的失散的灵魂团聚在一起,找到各自的梦乡。她对别人慷慨到了极致,对自己却苛刻到了极致,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除了三件旧衣服和一双凉鞋之外,就是那幅耶稣的受难像了。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无限爱戴,成了继1952年史怀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获奖者,也成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四位伟人之一。设想,如果德兰修女不是站在精神的港口上用温暖的目光安抚着那些卑微的生命,而是忙于在物质的码头上喧喧嚷嚷的话,又怎么可能会赢得那么多的心灵的拥戴呢?

一个民族也好,一个生命也好,实在是不可以没有精神的港口的。这样的港口显然比任何一个港口更重要。即使物质的港口再多,设若没有精神的港口,那这个民族或这个生命又从哪里出发,去哪里寻找自始至终都在召唤着他的梦乡呢?是的,我宁愿相信我们眼下的失衡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过渡之后,在时间的汪洋边,是随处可见的文化港口,精神码头。精神的港口不一定热闹,也不一定繁华,但一定是要充满了新鲜的阳光和奔赴梦乡的大身影的。

就在此刻,从高处传来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声音——人类呵,少了一碗饭,你绝对不会饿死!但如果少了一种精神,你的生命肯定就会无家可归,四处流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