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评论 |
是“口语诗”还是“口水诗”?
企图牺牲诗歌语言的节制和琅琅上口、坚实有力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蒙太奇式的意象和跳跃全部拿走,把未定点全部抹去,把奇谲的语势、语调、语感淡化为零,彻底地排除陌生化,从而完完全全地沦为一种琐琐碎碎、絮絮叨叨、哼哼唧唧、嘟嘟囔囔、自说自话、不疼不痒的东西,其实是一个误区。这是一种偷懒的心态,哄人的语态。它势必导致最终的苍白和无聊。口口声声地说它们是“口语诗”,其实大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分行的散文罢了,甚至连散文都不是。一些好的散文如果分行排列的话,是一点儿也不比它们差的。甚至比不上好的小说,好的小说无论情境、意境,都是许多的口语诗所不能比的。如果诗歌真的都是这付德性的话,那还要诗歌干什么?诗歌又有什么资格被称为“文学的皇冠”、“文学中的文学”、“艺术中的艺术”呢?谁还会用心灵来尊重诗歌呢?
2002年12月31日晚,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迎来了全国各地的20余位青年诗人,在这里举行隆重的诗歌朗诵会。当朗诵会接近尾声时,一位女生突然冲到了台上,声情并茂地说,她小时候觉得诗歌是多么多么地美好呵,可今天晚上她很失望,真的是很失望,大多数诗歌都让她失望,她想像中的诗歌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说完,便拂袖而去了。这天晚上我也去了,我和她一样,深有同感,不无悲哀。是的,诗歌根本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应该沦为口水。是那些“口水诗”把她以及无数个她和他的胃口败坏掉的呵。
也难怪一位从来就不写诗的老农偶然一次机会看了当下的一些口语诗之后这样说,天呐,这就是诗呵?这样的诗我也会写!我的九岁的孙子也会写!也难怪诗人的名声越来越糟糕、“诗人”二字和“小丑”二字有些差不多了呢!用“口语诗”这类的玩意儿又能获得谁的信赖呢?哄懵懂无知的小儿还差不多!
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是,趋之若骛的人竟越来越多了!看来真的是这样的,真理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历来都是这样的。
就姑切说它是命名的谬误吧,跟“朦胧诗”一样是一种命名的谬误吧。那盲人骑瞎马一样地跟着这种谬误走,傻呵呵地走,真的是不应该的。以“口语诗人”为豪,就更是不应该的了。
心态怀了,语态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无论“口语诗”的信徒们是怎样地标榜自己,自以为是。
想来,这与当下许多的诗人不愿读书或懒得读书不无关系吧?不读书就会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长期地不读书所养成的思维惰性和语言惰性,正好让莫名其妙的“口语诗”给接着了!又何谈心理高度、思维高度和语言高度呢?又何谈艺术的惊异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