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信息化的效益问题

(2010-06-27 11:17:31)
标签:

信息化

企业

效益

咨询

杂谈

分类: 信息化

本人在07年出版的《企业信息化怎么办》一书中对信息化的效益有过一番讨论。其实书中对信息化效益的讨论主要源自本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篇关于信息化效益的论文,只是做了很少的补充,文中的举例至今已经时隔十几年。但遗憾的是,时至今天我们仍然看到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巨大的投入并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

今天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甚至都成了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之一。计算机的功能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计算机有什么用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在企业决策者对计算机的认识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甚至许多领导已经开始遇到问题首先想到能否用计算机来解决。但是,如何让计算机发挥出效益仍然是各各业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计算机应用从进入到各行各业以来,从来的口号就是提高效率。然而,这个口号在许多情况下很有点象家庭买计算机,任何一个家庭在买计算机时的理由都不会说是为了玩游戏,可计算机买到家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来玩游戏。在许多企业计算机的投入逐年增加,此项投入甚至成了企业表现自身追求先进的态度问题,却很少去分析计算机到底给企业带来了多少效益,计算机的投入产出比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本人曾了解一个知名的大型国有企业,近些年为实现在本行业达到世界一流的目标,在信息化投入上可谓不惜血本,每年都要采购数以千万计的管理、CAD等方面的软件,硬件方面也是什么最先进采购什么,丝毫不吝惜投入成本。然而,本人认为引进软件的应用情况并不尽人意,企业却甚至没有查觉。引进了最先进的ERP软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努力让软件得到应用,但企业的生产组织却没有进行根本的调整,虽然在也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但并没有用达到用ERP系统控制生产的目标,反而为此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引进了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设计师在设计中也大量应用了三维软件,却没有对设计流程进行改造,也没有将三维模型传递给工艺和制造部门进行下一步的应用,三维设计不但发挥不出优势,较二维CAD相比反而明显降低了设计效率。

还有一家金融企业,公司老总对信息化十分重视,将其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对信息化的投入全力支持。然而,由于缺少对信息化方向进行专业、系统的评估,不仅巨额的投入没有发挥出效益,反而由于内部技术路线的前后不一致,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发展。另外,企业中已经有了许多实用软件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如OA系统对金融企业是非常有用的办公工具,企业已经引进几年了,却在用了一段时间后将其束之高阁,又要重新调研新的OA软件。

这些现象绝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个别现象,在我国存在相当的普遍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虽然认识到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应该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却对信息将对企业产生的本质性的变革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如同一个普通的步兵部队,突然改为导弹部队后,部队的内部编制、作战规程、训练方式却没能及时改变。企业的这种变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准确的专业判断,也需要对企业流程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针对企业的特点提出准确的解决方案,决不是只要花钱就能达到目的。而企业中针对信息化应该带来哪些变革目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套路,一般的企业体制中常常缺乏专门研究此类问题的机构或人员。有的企业尽管有肩负这一职责的机构,却由于缺乏能够承担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而无法达到目的。

做好企业流程与信息化的整合,让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投入发挥出应用的效益,即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又需要对决策层有巨大影响力。因此,企业中普遍缺乏这样的能力也就不足为怪了。要解决这一问题急需专门的咨询公司。目前国内还缺乏这类专业咨询公司,现有的咨询公司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项目,就某一个专业进行的咨询,很少有专门针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提出改进方案的咨询。

 

    相关文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互联网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委托开发软件还行得通吗?

        王婆卖瓜——推介自己的书

        信息传播的纵与横

    信息化将如何发展

        政府干预信息化的利与弊

        只有相对的信息安全

        推荐一本好书——《世界是平的》

        信息化改变社会之——我说伊拉克战争

        信息化改变社会之——我也说反腐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