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科学的几个基本特征谈语

(2005-11-19 14:18:42)
标签:

杂谈

从科学的几个基本特征谈语言学的科学特征

一门学科要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有客观的研究对象;

2)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3)有系统的学科理论。

先谈第一点。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神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呢?因为神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神,就说神不存在。科学有一条基本的要求,就是作为研究对象它必须是可以证明的,当然证明的过程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比如说,“电子”、“原子”、“光子”我们都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但是,“神”我们既没有办法证明它的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它不存在,所以,我们不认为“神学”是科学。此外,也有科学家根据这一点认为,数学不是科学,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对世界的抽象的概念,属于精神世界,不是客观存在,所以数学也不是科学。与此同类的还有哲学和逻辑学,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思维,思维不具有客观实在性,也属于精神现象。因此数学、哲学和逻辑学都不是科学。我们认为,数学和逻辑学确实不是科学本身,但是数学和逻辑学是科学的基础,所有的科学都是在数学和逻辑学的方法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离开数学或者逻辑学。没有数学基础或者逻辑学基础的科学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把数学和逻辑学称为“前科学”,意思是科学前的“科学”。而哲学却是各门科学之后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没有科学,哲学便不存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且,这种客观实在是跨时空的,没有任何国界之分,它所研究的是人类的语言。因此,语言学也无国界之分。那种区分“中国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的做法与试图区分“外国物理学”和“中国物理学”一样很不合适。似乎除了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foreign linguistics的学科,只有linguistics

再谈第二点。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有着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这些研究方法都遵循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原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如此,以下分别介绍。

语言学研究中方法上的可操作性指的是:某种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被规则化,这种分析的规则可以得到描写,使得所有使用这一方法的人可以遵循同样的操作程序,而不是只能内省无法言传的意念。中国传统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在科学研究中不被接受。一门科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一系列的可以操作的方法。例如,化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实验的方法,物理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定量的和计算方法,所有的这些方法必然遵循数学的规则或逻辑学的规则,并且将数学和逻辑学作为研究推演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法则。同理,语言学如果是一门科学,那它也必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这些研究方法同样要遵循数学或逻辑学的规则。例如描写语言学中的替换的方法,扩展的方法,最小对立对比较的方法。

如果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可操作的,那么我们从方法的可操作性就能自然地推导出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所谓的可重复性是指,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被其他人所重复使用,这种重复使用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句法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有自己的一套切分程序,不同的研究者可以采用同一套切分的方法分析相同的或不同的对象。这种分析方法是可被其他人所复制的。这一点与文学创作的方法截然不同,文学创作严禁手法上的雷同,如果方法上与前人一致,则会被指责为方法上的抄袭。因此,文学创作不是科学,那是艺术,艺术和科学各自遵循不同的学科规范。

如果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可重复的,那么我们也能自然地推导出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三个特征:可验证性。通常可验证性是通过研究结果来判断的。如果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针对相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其研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例如大部分人所了解的化学实验或物理学分析的结果一样。尽管操作者不同,但是只要采用相同的研究分析方法,其结果必然相同。这种相同的结果就是最好的互相印证。如果结果不同,则其研究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其研究方法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这需要通过验证来解决。验证的过程便是对方法本身的检查。通过验证找出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以保持方法上的一贯性。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语言学研究方法上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与一般经验学科的方法特征相同。下面谈第三个问题:如果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语言学要有系统的科学理论。

“什么是科学理论?”简而言之,科学的理论是研究者用来解释对象的一套假设。这套假设是研究者通过对对象的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对象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解释之所以构成这一对象背后的深层的规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这样的科学理论不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

在中国语言学界,“理论”这个词常常引起很多人的误解,相当一部分人把“理论”理解为务虚和空谈,很多人在理解“理论语言学”的时候把它当作只讨论宏观的语言属性(比如语言的产生、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例如语言和思维、语言和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和文化等等)、或者讨论语言学流派、考证历史上的语言学家、语言哲学问题而不讨论语言中的实际问题的学问。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如果一定要说这种研究是什么理论语言学,还不如说这种研究是“宏观语言学”更为恰当一些。理论语言学恰恰是研究语言中的具体问题的,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得到理论。这才是真正的理论语言学,相对这种研究的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时间或其他领域的,叫做应用语言学。

作为科学的理论有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分别是:假设性、可证伪性、可预测性。语言学理论同样如此。以下我们分别讨论。

第一,所谓的假设性是指,所有的理论都是研究者在通过对对象进行有限的考察之后所提出的一个基本假设,假设对象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了某种结果。这一假设通过了目前所有的验证之后,确定无疑。这便是所谓的理论。例如,语言中的“词类”的研究,就有不同理论假设。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意义划分出来的类别,也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分布特征划分出来的类别,也有学者认为词类是根据某种相似度划分出来的。等等。由于理论是一种假设,因此,假设和假设之间不存在对错之分。你的理论是假设,我的理论也是假设,凭什么说,你的假设是正确的,而我的假设是错误的?所有的假设都是建立在对对象的观察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从这一角度说,所有的假设都是“真”的。假设和假设之间的区别在于,有些假设建立在更广泛的观察基础上,或者建立在更为坚实的逻辑基础上,能够结识更多地为能观察到的对象,而有些假设则不是。因此,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解释力的强弱上。有关这一问题我们下面还要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可证伪性指的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永远、绝对正确的。理论总是相对的,不仅在时间上是相对的(总有一天现在的理论要被推翻、修正),而且在解释的范围上也是相对的(理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如果有一种理论标榜永远正确,或者标榜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就不是科学理论。科学恰恰是在不断自我证伪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的。

第三,理论具有可预测性。如果是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对象,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事物的发展。所谓预测事物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事物的解释:解释将来所可能发生的状况。用以有的规则解释未有的现象。例如天文学对天文的预测,天文学家根据它们所构拟的理论预测天体中的某颗星球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将处于某个空间位置,或者将会发生某种变化。这些预测都是根据天文学家的理论得到的。同样,历时语言学家根据对上海郊区崇明方言、松江方言以及上海市区方言语音上的历史层次的调查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假设,根据这个假设可以预测未来某个时间点上的崇明方言的语音将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同样,语法学家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法形式是可能被接受的,而什么样的语法形式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历史语法学家还可能告诉我们,若干年后,某一语法形式可能演变的轨迹。这便是理论的可预测性。

作为理论,其实还应该包括研究方法,从理性上来说,理论必须包括一套分析方法。但是分析方法我们已经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的第二条标准提出来了,因此在这一节中我们不再重复。

以上谈的是如果一门学科属于科学,具有科学的性质,它所必备的三个条件:有客观的研究对象、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方法、有系统的学科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