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这三个参数的排列所形成的组合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物理状态。语言对世界的反映经过了说话人的加工。因此语言所反映的实际上是说话人对世界的理解。
具体说明如下:
1)—(IDF):没有起点、续断和终点。这是一种表示状态的动词,只有“实现-完成”和“非实现-完成”的差别,一旦实现,事物即进入另一种状态,而实现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并不为人所注意。以“毕业”为例,这一类动词只能附加表示“实现-完成”的标记:词尾“了”。但是它们不能使用表达起点、续段和终点的标记:*开始毕业/毕业起来、*毕业着/在毕业、*毕业完了;
2)(I--):感觉有起点,没有续断和终点。这主要是说这种语言的人并不关注行为的续断和终点,感觉的焦点在于起点,起点之后的续段和终点被忽略。以“惊”为例,“心头一惊”感觉的焦点在起点。这里的“一”不仅表示“短时”,也表示“发生(起点)”,“一”表示开始的意义还体现在“一……就”的短语(一看就知道)格式中。这种动词不能使用“在”“着”“完”“好”“掉”“到”等标记。
3)(-D-):心理上无法知道起点和终点,只感觉到续段。以动词“等于”为例,不能使用“开始”和“完”“好”“掉”等。由于“等于”本身已经是一种持续状态,再添加持续性标记则为多余。与各种体标记不兼容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语义冲突,一个是羡余。虽然它们形式相同,但原因却不一样。检验它们的一个手段是采用能表示持续的语气词“呢”。羡余可以兼容这种语气词,而冲突则不能。例如:1加2等于三呢。但不能说“*我毕业呢”、“*我惊呢”、“*笔套碎呢”、“*碉堡炸呢”。
4)(--F):与“I--”相反,说话人只感觉到终点,但不注意起点和续段。以动词“碎”为例,它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个终点,终点之后只有状态而没有行为。它不关注起点和终点,因此与“起来”“着”“在”冲突。与“I--”“-D-”相同的是,它们自身就代表着起点和续段,“碎”自身表达的是行为的终点,而不是行为本身,因此,“完”“好”等对它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5)(ID-):有起点有续段,没有终点,或者终点在自然状态下无法预料,因此在心理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界限。以“昏迷”为例,由于它具备两个时间属性,因此说话人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属性进行表达,而不像“I--”“-D-”“--F”那样只有一个属性,没有选择的可能性。因此,说话人可以选择“开始”或者“在……中”来突显其中的某个属性。因为它没有终点,所以与表示终点的标记冲突,例如“昏迷完”,“昏迷了”只能是保持昏迷的状态,而不像“吃了”可以表示行为的结束。
6)(-DF):有续段,有终点,没有起点。或者起点的界线无法明确。以“灭亡”为例,因为它有“续段”和“终点”两个属性,因此说话人可以凸显其中的某个属性,例如:敌人正在灭亡;离开上海/离开了。“离开上海”中“上海”的出现意味着“离开”行为的终止,“离开了”“了”也同样意味着行为的终止。但是它却与“起来”冲突,表明它没有起点的属性:*离开起来。
7)(I-F):有起点,有终点,没有续段。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解释的。只不过在说话人的心目中,起点和终点重合,中间的续段被忽略了。也就是一般人所感觉的瞬间动作,这种续段被忽略的动作在语言中不能使用持续性的标记,以“死”为例,例如不能说:*死着/*正在死。由于“死”是个非自主动词(马庆株),因此,“死”不能使用具有自主性质的“起来”。不能使用“起来”标记的有两种动词,一是没有起点的动词,另一个是非自主动词。个别的非自主动词可以,例如“明白”,*明白着/正在明白,但似乎可以说“明白起来”。
8)(IDF):起点、续段、终点都有。因此,这类动词可以选取其中的任何一个属性来凸显。以“吃”为例,可以有以下形式:吃起来、吃着/正在吃、吃完了。“吃了”有两种解释:一是“吃过了”,突出终点,二是“开始吃”,突出起点。这是因为动词作为句尾的结构的原因。句尾的“了”突出起点,动词后的“了”突出终点,如果句尾正好是动词加“了”,就有二解。
具体说明如下:
1)—(IDF):没有起点、续断和终点。这是一种表示状态的动词,只有“实现-完成”和“非实现-完成”的差别,一旦实现,事物即进入另一种状态,而实现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并不为人所注意。以“毕业”为例,这一类动词只能附加表示“实现-完成”的标记:词尾“了”。但是它们不能使用表达起点、续段和终点的标记:*开始毕业/毕业起来、*毕业着/在毕业、*毕业完了;
2)(I--):感觉有起点,没有续断和终点。这主要是说这种语言的人并不关注行为的续断和终点,感觉的焦点在于起点,起点之后的续段和终点被忽略。以“惊”为例,“心头一惊”感觉的焦点在起点。这里的“一”不仅表示“短时”,也表示“发生(起点)”,“一”表示开始的意义还体现在“一……就”的短语(一看就知道)格式中。这种动词不能使用“在”“着”“完”“好”“掉”“到”等标记。
3)(-D-):心理上无法知道起点和终点,只感觉到续段。以动词“等于”为例,不能使用“开始”和“完”“好”“掉”等。由于“等于”本身已经是一种持续状态,再添加持续性标记则为多余。与各种体标记不兼容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语义冲突,一个是羡余。虽然它们形式相同,但原因却不一样。检验它们的一个手段是采用能表示持续的语气词“呢”。羡余可以兼容这种语气词,而冲突则不能。例如:1加2等于三呢。但不能说“*我毕业呢”、“*我惊呢”、“*笔套碎呢”、“*碉堡炸呢”。
4)(--F):与“I--”相反,说话人只感觉到终点,但不注意起点和续段。以动词“碎”为例,它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个终点,终点之后只有状态而没有行为。它不关注起点和终点,因此与“起来”“着”“在”冲突。与“I--”“-D-”相同的是,它们自身就代表着起点和续段,“碎”自身表达的是行为的终点,而不是行为本身,因此,“完”“好”等对它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5)(ID-):有起点有续段,没有终点,或者终点在自然状态下无法预料,因此在心理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界限。以“昏迷”为例,由于它具备两个时间属性,因此说话人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属性进行表达,而不像“I--”“-D-”“--F”那样只有一个属性,没有选择的可能性。因此,说话人可以选择“开始”或者“在……中”来突显其中的某个属性。因为它没有终点,所以与表示终点的标记冲突,例如“昏迷完”,“昏迷了”只能是保持昏迷的状态,而不像“吃了”可以表示行为的结束。
6)(-DF):有续段,有终点,没有起点。或者起点的界线无法明确。以“灭亡”为例,因为它有“续段”和“终点”两个属性,因此说话人可以凸显其中的某个属性,例如:敌人正在灭亡;离开上海/离开了。“离开上海”中“上海”的出现意味着“离开”行为的终止,“离开了”“了”也同样意味着行为的终止。但是它却与“起来”冲突,表明它没有起点的属性:*离开起来。
7)(I-F):有起点,有终点,没有续段。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解释的。只不过在说话人的心目中,起点和终点重合,中间的续段被忽略了。也就是一般人所感觉的瞬间动作,这种续段被忽略的动作在语言中不能使用持续性的标记,以“死”为例,例如不能说:*死着/*正在死。由于“死”是个非自主动词(马庆株),因此,“死”不能使用具有自主性质的“起来”。不能使用“起来”标记的有两种动词,一是没有起点的动词,另一个是非自主动词。个别的非自主动词可以,例如“明白”,*明白着/正在明白,但似乎可以说“明白起来”。
8)(IDF):起点、续段、终点都有。因此,这类动词可以选取其中的任何一个属性来凸显。以“吃”为例,可以有以下形式:吃起来、吃着/正在吃、吃完了。“吃了”有两种解释:一是“吃过了”,突出终点,二是“开始吃”,突出起点。这是因为动词作为句尾的结构的原因。句尾的“了”突出起点,动词后的“了”突出终点,如果句尾正好是动词加“了”,就有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