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韩少功先生回应的回应(1)

(2006-11-05 09:09:24)

韩先生回应的第一点是“约定”,他说: 
约定任何对话都需要基本语义约定,否则就会打乱仗。比如我们说人是能劳动的,就一定暂时排除了重残者、婴儿等等;我们说人是高智能生物,就一定暂时排除了植物人、痴呆者等等,所以大家说到“人”,才不会说岔。同样的道理,我们说“语言”,有时独指口语,有时兼指语言与文字,而且以后种情况为多。“汉语写作”、“汉语阅读”、“华语文学”、“华语媒体”、“语言学家”等通行说法即为其例。我的演讲从此例,恐听众大意,还特别在开始处约定:“汉语,在这里指的是汉文、华文或者中文,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金先生无视这一约定,批评我混淆了汉语与汉字的区别,我只能感到无奈。其实就在他自己短短的文章里,他也大量使用“日语”、“韩国语”、“英语”、“语言学家“、“汉语的发展”一类,几乎俯拾皆是,也都是以语代文,或者以语兼文的,岂不是自己也在参与“混淆”?比如照他自己定下的规矩,“日语”怎么可以借用汉字?应该是“日文”吧?字同音异的现象是不是被说反了?


 我觉得,这是韩先生在为自己的误解开脱。一般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约定?是在一时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某个概念的时候,需要借用某一近义词来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约定。约定通常需要事先声明。但是明明有一个现成的“汉字”这个名词,韩先生舍而不用,却在没有事先声明的情况下,把“汉语”约定为“汉字”,这样做恐怕不是约定,我想,真实的情况是,韩先生在演讲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并没有明晰的“约定”,所谓“约定”之说,是韩先生事后的补漏。如果韩先生概念清楚的话,当时完全可以将演讲中很多地方的“汉语”用“汉字”来表达,并没有任何困难或不方便的地方,例如:
 “汉语(汉字)到底应不应该拼音化和拉丁化?
有人说汉语(汉字)的末日来临,因为汉语(汉字)的键盘输入速度比不上英语。在更早的电报时代,否定汉语(汉字)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说西语字母比较适合电报机的编码,而汉语这么多字(这么多汉字),要先转换成数字编码,再转换成机器的语言,实在是太麻烦。当时,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机器化,一切不能机器化的东西,都应该淘汰掉。我们即便接受这个逻辑前提,也不需要急着给汉语(汉字)判死刑。不久前,很多软件公司,包括美国的微软,做各种语言键盘输入速度的测试,最后发现汉语(汉字)输入不但不比英语(英文字母)输入慢,反而更快。”
 韩先生批评我“比如照他自己定下的规矩,“日语”怎么可以借用汉字?”我并没有说过韩先生所批评的话,我的原话是:
 日语、韩国语和越南语借用了不少汉字词,但借用某一外语中的词,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中包含另一种语言。如果韩少功说的是汉字文化圈,那么日本至今还使用汉字,而且大部分基本词汇是用汉字来书写的,日本本土词和功能词用平假名(假名也借自汉字),外来词用片假名。韩国语废除了汉字书写形态,保留了汉字词,但是并没有采用欧化的拼写形式,他们采用的是自己开发的独特拼音形式。只有越南语保留了汉字词,采用了欧化的拼音形式。因此韩少功说他们“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不是事实。
 我说的是“日语、韩国语和越南语借用了不少汉字词”而不是“汉字”。这些词当时是通过汉字形式流入这些国家,大部分保留了这些汉字所负载的发音,而有些词的意义却和汉语中的意义不同了。我说的日语、韩国语就是日本语言和韩国语言,并没有以语代文,韩先生不必为我解释,误导读者。
如果能够通过这种批评和讨论,使得韩先生在讲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注意区分这两个词所表达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的一个目的也达到了。这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为了面子补漏洞,然后你来我往地争论,没什么大意思。
如果韩先生觉得我的批评不对,不愿意接受,今后还是这么把应该使用“汉字”的地方说成“汉语”,那是你的自由。对我来说,并无任何损失,而对韩先生来说恐怕不太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