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我在伊朗长大》!!!

(2008-07-05 16:59:48)
标签:

伊朗

寓言

娱乐

分类: 电影评论

看《我在伊朗长大》


酷暑和炎热阻挡不住看碟的热情,反正也是睡不着,不如看碟,看一部法国人有关东方想象的“成长”童话——《我在伊朗长大》(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玛简·莎特拉皮的同名漫画,导演也是她)!

 

其实用寥寥两句话便可以概括整部影片,那就是——“简单中透露出沉重,幽默中穿透了忧伤”。战争、死亡、欺骗、叛逆、政治迫害、离别伤痛等诸多元素都在黑白的平面素描动画中得以拼贴,然后消解于一个伊朗少女多年来的青涩记忆中。伴随着玛简的成长,我们见证了伊朗这个穆斯林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兴衰历史。沙赫王朝、革命运动、两伊战争和接下来的“和平年代”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改变着玛简,改变着她的亲人朋友,改变着整个国家。忽“左”忽“右”,忽西方化忽民族化,在宏大历史的变迁前面,普通老百姓就宛如浮萍一样,根本得不到心灵的保障,他们只有唯唯诺诺地按照规章办事,然后在暗地里穿越那根黄线,开着私人派对,带着脚镣跳舞!

 

虽然这是一部动画影片,但远不像好莱坞的动画影片那样为我们带来一个英雄神话或者纯洁童话,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人文影片的动画表现。影片的小命题是玛简的成长,而大命题则是伊朗的当代历史,西方文化对伊朗传统文明的冲击,以及伊朗这个国家在西方人眼中的“他者”想象。玛简赴奥地利留学的那一段中,我们便见到了真正西方的生活,纸醉金迷,缺乏信仰,很多虚无主义者,很多“垮掉的一代”,还有同性恋者,吸大麻者和爱情骗子。所谓的纯洁爱情不过是小资们的虚幻构想,在变态的性心理和频繁的滥交面前显得那么脆弱不堪。玛简的那两段恋情在影片中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前者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式反讽,男友频频靠近的原因竟然是为了证明自己完全不喜欢女人;而后者则是一种“女追男”式的天真幻想,爱他的时候他的一切都是完美无缺,而发现他有其他女人时则能挑出一万个不喜欢他的理由。勇敢的自我安慰最终无法弥补心灵的巨大落差,乡愁战胜了自由,玛简只有选择回到父母身边,享受那种亲情所带来的温暖!

 

此时的玛简已经长大成人,影片还特地用了一段夸张的动画表现了她在生理上的成熟(欧美的动画家就是这么天才有想象力)。可是她在心理上依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小女孩,一点爱情上的挫折就把她击倒。当她再度回到伊朗时,她又发现两伊战争结束后的伊朗依然是一个缺乏民主自由的国度。尤其是对女性的压抑,和她离开时别无二异。女人在街上必须戴着面纱,不能穿暴露的着装,不能有过大的动作,更不能抽烟喝酒以及和“非婚姻关系”的男人交往。影片再度通过夸张的动画语言将这一系列极“左”的政策予以表现,为了顺应政策,她只得在21岁的豆蔻年华时同自己心仪的那位男孩结为伉俪,却发现婚后的夫妻生活远没有谈恋爱时那么浪漫,“七年之痒”仅仅用了一年便已实现,离婚后的她又一次来到欧洲!

 

——“您是从哪里来的?” ——“伊朗。” 玛简终于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消除了幻想的泡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认同!

 

另外影片中的政治影射也随处可见,比如下面一段独白和一段对白(父亲对玛简):

 

“在沙赫逃离国家后的几个月,这个国家仿佛来了一个大转变,所有人都变成革命者,所有人都成了对抗沙赫的革命者,我们邻居家脸上那块因意外造成的伤疤,突然就变成因战争而造成的伤痕。在我们校长的带头下,我们把课本里所有关于沙赫的内容都撕掉了,整个国家的政治仿佛来了一个大转弯,昨天还是国家公敌的人,突然成了民族英雄了。”

 

“西方国家把武器卖给战争双方,我们都被卷入了这个愚蠢的游戏中,八年毫无意义的战争,整整一百万人丧生,他们的死亡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政治的宏大性和严肃性也在形象生动的动画和语言中被消解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部动画版的《活着》,或者一部戏谑版的《童年往事》,最后在玛简平淡的回答语言中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无言”的结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