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出自《论语》,这似乎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在春秋战国这个变革剧烈的时代,许多变革家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孔子最伟大的功绩就是把人们的思想从天命神学中解放出来,创立了“轻天命,重人事”全新的儒家学说,主张入世,推崇仁政德治,以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

3.仁爱之心的孔子
孔子始终执着以仁爱之心行事。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问:“伤人了吗?”他不问马匹有多少损失,首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在日常生活中,与弟子谈论志向,孔子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自《论语·公冶长》)安:安乐。怀:关怀。这句话大意是: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表现了孔子以仁爱之心待人的宽广胸怀,也可以说是他毕生的追求。

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岁月里,孔子曾遇到过不少困难,甚至受到暴力威胁。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一次,他经过匡,被匡人包围,丌弟子们十分惊慌。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为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说,周文王死了之后,如果是上天未将这周礼毁灭,那些匡人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这种洞察世事的豁达心态,不仅仅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使命充满了信心,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对于孔子来说,那些所谓隐士的清高,都只是推脱自己社会责任的借口罢了。而他也不试图向那些隐士解释。人各有志,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教好他那些可爱的学生。他所坚持的,永远是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用自己普济天下的情怀真正的为天下苍生做实事。

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颜渊这句话是说:孔夫子的主张十分宏大,以至天下人一时还不能理解接受。不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老师照样推而行之,这对老师毫无损伤。不接受,才能体现老师是君子啊!
我想,这句话也表达了孔子的心声。不论他的理想最终是否实现,他为之努力的过程早已给后人树立了典范。

4.垂世立教的孔子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不在于他追求丰功伟绩,而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论语•学而篇》中记载了一段孔子教诲弟子非常有名的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你们进入父母的内室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长辈。要谨慎而守信,要广泛地爱民众,并且亲近讲仁义、有道德的人。做好这些事情还有剩余精力的话,就要努力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教育弟子这段话,后来被清代的人编成一部叫《弟子规》的启蒙教材,也成为儒家的经典。
在这段话中,学习被孔夫子放到了道德修养之后。再想今天的教育方式,一味只知道灌输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去关注心理的健康成长,造就了现代教育的缺失。大学校园里一再发生同室操戈、互相伤害的悲剧,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孔子深谙道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深入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关注着他的学生,及时加以指出。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道德上、人格上的要求,也是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对自己职责的要求。

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可谓是充满挫折,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他追求改革却多次碰壁,世人对他冷嘲热讽,更有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这些来自世俗的阻力却能够让他愈战愈勇,他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大道的。面对长沮,桀溺二人的讥讽,孔夫子也有怅然失落,但一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道出了他朴实的心。正是因为天下政治动荡,我才要出仕致力于改革,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从事改革了。心怀天下,这是一个老人难得的执着,这是那些避世的隐者们永远都不会明白的最为朴实的道理。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生活标准,也是做人标准。
仁爱、正义、礼貌、聪慧、诚信;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孔子质朴简洁的话语却带有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力量。这些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犹显不易,每次读来都会使人深深的感觉到个人在孔子“仁”面前的渺小。短短十个字,字字在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十个铿锵有力的字眼,穿越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年代,穿越了宁静太平的大唐盛世,来到我们面前,来到如今这个灯红酒绿的奢靡年代,依然掷地有声。

5. 一部《论语》留后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与《周易》、《老子》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部哲学经典。它的许多基本观念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论语》中孔子的教诲至今仍被人们当做宝贵的精神财富。困惑迷茫的时候读《论语》,能得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回答;寻欢作乐的时候读《论语》,能看到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风亮节。

读《论语》,我们虽然不能习得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从孔子与弟子平日间的交流中看到了一个率性、和蔼、温逊的孔子。孔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会骂人,会恨人,他会犯错,也会自我嘲解。这种真实,体现了他的人格之美。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模范,却在千年后的今天依旧魅力永存。
《论语》是一部修身养性的书,读时总会让我们有平静的心绪。儒家提倡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他们构筑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追求现实生活;他们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个人的心之所向,都应合乎大自然既定的法则。所谓“仁”、所谓“礼”、所谓“真假”,说到底需要的只是一种信仰。《论语》中体现的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去慢慢领悟的人生真谛。

现在《论语》已经被收入了我国的中小学课本,以推崇儒家文化的孔子学院已遍布全球。这也许是孔子生前都不曾预料到的。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需要这么一个具有深厚影响与历史基础的孔子,他给我们树立了最基本的道德风范,给予我们永远应当仰视的人文精神。
我们期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在追寻探索了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二千多年前的一个老人家就已经将这简单的道理告诉了我们。无论何时,我们应该对此抱有一颗恭敬的心,感恩的心!让我们真正理解什么叫《论语》。


吕佩浩在香港参加祭孔大典
6.永远铭记孔子的教诲(颂读孔子的金句)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孔子的教诲主要在《论语》一书中,许多话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铭记和品味。


吕教授在香港知名人士汤恩佳先生捐赠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孔子铜像揭幕仪式上讲话
我们常把孔子的教诲称为金句。现在,我们来颂读《论语》中的孔子的部分金句。颂读,是古人读书的方法,颂读便于记忆。
我喊起:大家齐声朗读下表孔子的原话,再由我来解释。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远道而来做客,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吗?
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假若没有对将来的长远谋划,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烦恼。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
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没有必要与其商讨问题了。
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得到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这种态度才能求得真知,做好学问。

9.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1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知道计较个人的私利。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惠上进的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
见到差劲的人,就应该以他为反面教材反省自己。
12.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许多人对他有好感,与他亲近。

13.
听其言,而观其行。
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辨别他说话的真假,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举止,这样,才可全面了解他。
1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应当聪敏而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15.
三思而后行。
遇事要再三思考,然后才行动。
1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要永不满足;教诲別人的时候,则应永不懈怠。

17.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义的手段求得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飘浮的云彩一样无所谓。
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值得自己学习、做自己老师的人。
1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总是胸怀坦荡宽广的,小人经常斤斤计较,忧愁悲伤。
20.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2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2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领导人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24.
欲速则不达。
应当脚踏实地做事情,不要求速成,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
2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畔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以上只是《论语》中孔子的一部分经典语录。仅从这一部分语录中,我们就可以感知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孔子的教诲,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的宝贵财富。
7. 回答学生的提问

蔡雅琳制作
在南广大讲堂开讲座图片选登
2018年10月20日晚,博主在南广大讲堂开设题为《孔子的教诲是我们永远的财富》讲座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校长金梦玉、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蓓、辅导员聂传娣出席
(南广网记者魏峥岩拍摄)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
(魏秋芬拍摄)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
(南广网记者閤堃拍摄)
博主带领同学们颂读孔子的教诲
(南广网记者魏峥岩拍摄)
南广学子踊跃提问
(南广网记者魏峥岩拍摄)
讲座结束后,金梦玉副校长、谢蓓副院长、辅导员聂传娣、朱葛和博主夫妇在台上合影
(南广网记者魏峥岩拍摄)
【附录】
南广大讲堂:托起思想的南广
一所大学,如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理想的引领,终是委琐的;没有精神的支撑,终是颓废的;没有思想的浸润,终是苍白的。大学应成为知识创新的推动者,思想传播的执行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这就是一所年轻的传媒类院校创办大讲堂的思想缘起。
南广大讲堂秉承“思想的南广”、“创意的南广”的宗旨,采撷的是智者的视野,辑录的是思想的原声,成为校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含金量最高的讲坛。有这么一个讲坛,她请来了新闻界、广播电视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的主要领导、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著名作家王蒙,梁晓声,《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著名主持人李瑞英、敬一丹、白岩松,著名导演谢飞、郑洞天,著名晚会策划人韩静霆等都曾作客南广大讲堂。在这个讲台,我就曾听过我的老师、戏剧理论研究家田本相谈曹禺及其戏剧创作,还听了任远老师推荐来的英国著名纪录片制片人谈纪录片创作的报告。中外名家在这里讲论媒体艺术,传授学问之道,引领最新思潮。我从国际台退休后在南广学院执教十年,只是因参加新闻传播学院举行的一次记者节纪念活动,在这个讲台上讲过话,但并没有讲过学。这次,学校安排我在这里演讲孔子文化,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开设的南广大讲堂,不只是一个讲坛,而是一群开拓者辛勤浇灌出的办学奇葩。有了她,才能托起思想的南广,创意的南广,让方山脚下的这所大学变得更加美丽,更加令人向往。一代代教书人的生命将在桃李芬芳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吕佩浩

2010年11月,博主在南广大讲堂向学院赠送楹联:园丁心育一苑秀 桃李花开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