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弟子规》
做有道德的中国人
——策划自己的幸福人生
(给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新生入学培训的讲座 ppt)
吕佩浩教授主讲
1.学习《弟子规》做有道德的中国人——策划自己的幸福人生
很高兴,我能给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今年入学的新生开设这个讲座。这个讲座的题目是,学习《弟子规》,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副标题是,策划自己的幸福人生。
这个讲座,原来是我为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学子期末讲课的内容,学院认为适合新生培训教育,要我来这里跟同学们讲一课。原讲座一开始,介绍了我在咱们江苏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一一苏园,向华学书院肖先华老师及其团队学习《论语》和《弟子规》的情况,今天因时间关系,这些内容就省略了,我们直接从《弟子规》开讲。

2.演讲主要内容(即目录)
先介绍一下我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拿我们出版界的行话来讲,也就是我今天讲座的目录,即:1.《弟子规》是怎样的一本书?
2.《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3.章节选读。4.讲点希望,也就是,学《弟子规》,做道德人,传承中华文明。

3.《弟子规》是一本怎样的书?

《弟子规》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进行论理道德教育的学生启蒙教材,被誉为“童蒙养正宝典”。
这本书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 学而篇》第六章孔圣人的一段话,结合几千年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经验进行阐发编撰的,原名为《训蒙文》,后来,经清朝山西名儒贾存仁改编,更名为《弟子规》。也有学者认为,《弟子规》的前身是宋代大儒朱熹撰写的《小学》。朱熹在《小学》中教导孩子应当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尊重长辈,以及在生活中应当注意的礼仪。《弟子规》吸取了《小学》里的精华。
这里的“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規范的意思。《弟子规》作为学生的修养规范,其目的就是要学生成人,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文字简练,全篇1080字,360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即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全部体现其中了。其所阐述的道理如“首孝弟(悌)
次谨信”、“言语忍 忿自泯”、“恩欲报 怨欲忘”、“己不欲 即速已”、“泛爱众 而亲仁”等教诲是超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适用于全人类。

当代国学大师净空法师说:“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枝叶花果也。”这个文化根叶观告诉我们:《弟子规》是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教育孩子们学好《弟子规》,就是扎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打好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这对人一生的
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4.《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叙,入则孝,出则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总叙后面几部分可称为章,共七章。
《弟子规》虽然只有1080个字,360句,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以及修身治学等的原则、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早在尧帝时期,尧就任命契主管教育,教百姓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而《弟子规》是最好的伦理教材。

5.《弟子规》章节选读
这一节,请同学们一起来颂读《弟子规》的总叙和主要章节。我喊“起”,同学们就颂读下面模板上的文字,然后我对这段文字作简略的说明或解读。。
总叙,起。
(同学们诵读)


总叙部分主要说明《弟子规》的来历及其要点,可以看作是全书的总纲。
《弟子规》是根据孔子在《论语•学而》里的一段话而编撰的。这段话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它是圣人的教导。《弟子规》的要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弟妹;其次要行事小心谨慎,讲信用。
在与大众相处的时候,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具备了这些品德,余下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入则孝”可谓《弟子规》的第一章,提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规范要求。这里的“入”,指在家,“孝”指善待父母。《弟子规》从孝入手,可以说是抓住了做人的根本。孝道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就个人而言,孝道乃是做人的根本。“入则孝”一章,讲到了孩子孝敬父母的一些具体行为规范:父母亲呼唤你的时候,应该立即答应,不能慢慢腾腾,不当一回事;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偷懒,拖拖拉拉。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能做到“入则孝”啊?也许,你妈妈叫你的时候,你玩游戏正在兴头上,你会说,等我打完了游戏再说。也许,你母亲责备你几句,你还不爱听,顶嘴呢,甚至把妈妈气得不行呢。
同学们,父母养育你们不容易呀,千万不要让父母生气!

“出则弟(悌)”,可谓《弟子规》的第二章。这里的“出”,指走出家门乃至踏上社会。弟(悌),本意是指冋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申到社会上正确处理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这里讲到“出则悌”的行为规范: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为弟弟,要恭敬哥哥。兄弟之间,能夠和睦相处,父母就不会为孩子担心了,作为孩子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彼此都能夠把财物看轻一点,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如果说话的时候都能夠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忿恨就会自然消除。
同学们,这几年,在高校也出现一些极不正常的事件。去年某高校出现同一宿舍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杀死了自己同宿室的同学。今年,网络上又报道了高校另一起类似悲剧。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能来到同一所大学求学,又是同一宿舍的室友,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缘分啊!同窗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为什么要同室操戈呢?虽然你泄了一时的私愤,杀死了对方,同样,你自己也犯了法,葬送了自己的学业、前途,甚至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事情啊!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同学,要是读过《弟子规》,知道“言语忍,忿自泯”的道理,他就不会犯自相残杀的错误了。
“谨”,可谓《弟子规》的第三章。这一章提出了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之一谨慎的具体要求。谨慎乃是人生的护身符,做人要有分寸,切不可放纵无度。
模板上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晨要起得早,晚上要睡得晚一些。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眼前的宝贵时光。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但也不要马虎草率。

“信”,可谓《弟子规》的第四章。这一章,提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信用的具体要求。信,就是说我们要“言而有信”。信用是人生成功阶梯的第一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了,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不上生存发展了。“诈和妄,奚可焉。”指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
“泛爱众”,可谓《弟子规》的第五章。这一章提出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一一爱人。泛爱众,就是广泛地关爰社会大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所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和同一块土地上,所以我们要和睦相处,相亲相爱。

“亲仁”,可谓《弟子规》的第六章。这一章提出了个人成长的重要原则。亲仁,亲指亲近,仁即仁者,指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人生必有师,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拜什么人为师,对个人的成长相当重要。孔子要求我们亲近仁者,以师事之,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人生境界。
刚才我们颂读的模板上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不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真正有仁德的人却很少。对于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大多会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能夠亲近仁者,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德行会一天天增进,过失也会跟着减少。假如你不亲近仁者,就会有说不尽的危害。小人会乘机接近你,很多事情就会因此搞糟糕。
“余力学文”,可以说是《弟子规》的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这一章是说学习文化知识的具体行为规范。做人和做学问是一致的。学无止境,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以满足自己安身立命,奉献社会的需要。
模板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就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毛病,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晓得卖力气去做,不肯读书学习,就会弄不清道理的真假,这也是不可取的。昧,就是不明白,理真,就是道理的对错真假。
这一章还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孔夫子是很重视人的道德教育的。他认为,学生首先要学会“入则孝”,其次是做到“出则悌”,还要能谨慎、讲信用、泛爱众、亲仁等,等做好了这些功课,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再来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能夠先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学好文化知识。这与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
6.学《弟子规》做道德人
传承中华文明

我们倡导大学都学《弟子规》,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国家;二是为教育好年轻一代。我们学习成果大不大,来源于是否扎好善根。只要我们扎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又博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枝叶花果,就能做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传承中华文明,让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谢谢所有来听讲座的同学们!
非常感谢同学们来聆听我今天的《弟子规》讲座。
我在这个讲座的一开始就讲了,《弟子规》本是“童蒙养正宝典”,也就是说,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启蒙教材。由于过去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能得到普及和发扬。现在,我们需要补《弟子规》的课。不仅大学生要补这一课,许多成年人、特别是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补这一课。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中央党校一位专家在推荐《弟子规》的一个正式出版物上说的。
在此,我要强调,同学们学好了《弟子规》,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孝心、有信用的人,一定能在当今社会上立足,获得自己幸福的人生。这是我从华学院许多企业家和志愿者身上看到的活生生的事实。
最后,我想讲一点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出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个别人到了国外,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随地乱扔垃圾,乱吐痰,购物也不讲先来后到,以为自己有钱,就财大气粗,哄抢物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鲜汤。这给外国人造成很坏的影响。有时,明明是日本人、韩国人干的错事,也被当地人称作是“大陆人干的”。同学们,你们以后有机会到国外留学,或讲学,或旅游,能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不给我们文明古国丢人?同学们能不能做到?(同学们齐声回答:能!)
好!我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全场响起热烈鼓掌声)

吕佩浩:文化学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儒学会副会长 / 欢迎百度搜索:吕佩浩的新浪博客。
这个讲座的PPT是由蔡雅琳同学制作的。原来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给新传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同学上选课策划课,期末讲这一课,用的是另外一个PPT。后来,我度冬地海南保亭县社区老年大学要我讲《弟子规》课,我发现复制教学用PPT的U盘坏了,就把我讲课的提纲发给了蔡雅琳同学。她利用在老家休息时间,连夜给我赶做了这个新的PPT,保证了我在社区老年大学的讲课所用。这个PPT好在更突出了《弟子规》课程的内容,所以我在给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生开学培训的讲座就用了这个模板。
谨以此经过修订充实的旧博文献给华学十三周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