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律诗入门谈(二)
李树田
【编者按】李树田吟长最近应邀在国家广电总局兄弟单位对诗词爱好者作了有关格律诗入门的讲座。此讲座与吟长此前赐我的稿件有所区别,更加通俗易懂。兹刊出他新稿的第二讲,以飨诗友。
(呂佩浩)
此讲谈七绝和五绝的格式,并对平仄及押韵作几点补充。
七绝格式(四句 28字,4种)
(图谱中,下划线表示可平可仄,方框表示押韵。)
第一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A B C D 式) 四个句型依次排列
图谱: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
第一式首句改用末句句型,即成第二式如下:
第二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D B
C D式,此式最常见)
图谱: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瀚 《凉州词》
第一式两联整体上下颠倒,即成第三式如下↓
第三式: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C D A B式)
图谱: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绝句》
第三式首句改成末句句型,即成第四式如下↓
第四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B D A B式,也较常见 )
图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枫桥夜泊》
五绝格式 (4句20字,4种)
重要提示:五绝各式=七绝各式各句去掉第一韵步。
第一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A B C
D式,此式最常见)
图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第二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D B C D 式)
图谱: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西鄙人 《哥舒歌》
第三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 C D A
B式,也较常见)
图谱: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第四式:起平收首句入韵 (B D A
B式)
图谱: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花枝出建章,
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
双蛾几许长。
皇甫冉
《婕妤怨》

关于平仄、押韵的几点补充
1.平水韵。说到平仄,不能不简单提一下传统格律诗用的平水韵。平水韵原为金代科举考试用的官韵书,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平水韵分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上平声、下平声做平韵,上声、去声、入声作仄韵。共分106个韵部。今韵无入声,古入声字已分别归入各声调,有平有仄。我们不用平水韵,但需懂点有关知识,尤其是入声。
2.入声。平水韵有入声。普通话无入声。
初学者写诗可不考虑入声,但须知道有这回事。古人写诗用入声,今人也多有用平水韵的,也用入声(如《中国老年》上发表的某些诗)。
我们应了解一点入声字,
不然读古人诗(甚至今人诗)容易产生迷惑,甚至误解。现就我所知做点介绍。
有人告诉我一个窍门,可以识别相当部分的入声字:声母B、D、G、J、Zh、Z 开头的音节,读二声的,都是入声字。我就势编了几段顺口溜,帮助大家多了解些入声字。(1)麻波皆乌支与齐,入声字多莫着急,D
B G , Zh Z J [读作“得(了)吧,哥,(我有)知字机” ], 阳平音节入无疑;(2) 开部有伯麦柏拍,拆霡摘头还念脉;(3) 韵到尤,入声收,幸有六(碗)兽肉粥;(4)豪文微寒与唐庚,各部几乎无入声。(歌中黑体诸字表示韵部,斜体表示入声)。
3.
字跨平仄。平水韵有些字两读同义,分属平、仄两韵(有的在今韵也如此)。钱明锵《快速写诗手册》列出三十个。常用的有:看(1、4);叹(1,4);过(1,4);听(1,4);望(1,4);忘(2,4);醒(1,3);凭(2,4)
等。其他还有:虑、驱、楷、谆、敲、廷、吟、患、衷、撞、贻、莹、泯、缔、晦、缠、挠、浏、拖、欷(xi)
、巉(chan)、砭(bian)(“得”字亦然)
4.古音字。有些字古音不同于今音,蛇、斜、邪、奢、遮、车与麻同韵;雷、回、来、灾、堆、街、梅、才、灰等同韵;猪、居、雨、雾等都是一韵。
5.三声字。我们写诗用基于普通话的今韵。普通话三声字属仄声,但在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变调现象:三声字前的三声字自然读二声,仄韵成了平韵。口语中这种变调非常自然、明显。如“你好”读如“泥好”,“老酒”读如“劳酒”。既然平仄依据普通话语音的四声来分,口语中变读二声的三声字理应变仄为平。因此,单读为“仄仄”的“很少”,
应视作“平仄”;而四字皆仄的“岂有此理”就读成“平仄平仄”了。
6.“一”和“不”。普通话中,这两个字也常常发生变调(但不变意)。同理也应认同这里发生的平仄变化。
a.“一”字做序数词或单独使用或在句末时读原调一声,
属平声。如:
一级、统一、十一、始终如一 。 但在一、二、三声字前读四声,应视为仄声。如:一天(仄平),一年(仄平),一起(仄仄);
而在四声字前读二声,应视为平声。如:一定(平仄)。
b.“不”字单独使用时和在一、二、三声字前读原调四声,属仄韵,
如: 说“不” (平仄); 不吃(仄平),不拿(仄平),不卡(仄仄);
但在四声字前读二声,则应视为平声。如:不要(平仄)。
(以上第5、6两点是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7.
平水韵不讲“一”、“不”的变调,两字都是入声,均属仄韵。
8.格律诗用韵忌讳:
(1)
忌出韵(同一首诗中换韵);
(2)
忌倒韵(颠倒词序硬押韵);
(3)
忌重韵(重复使用押韵字);
(4)
忌凑韵(以词害意硬凑韵);
(5)
忌僻韵(韵脚忌用冷僻字);
(6)
忌同义韵(同诗忌用同义韵,如“花”和“葩”,“忧”和“愁”)。
请看下一讲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