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太极拳的源与流(二)
(2018-02-27 14:14:11)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太极杂说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17/13/11434905_315143475.shtml
原文地址:太极拳的源与流(二)作者:太极天下
2、太极拳祖庭是武当山
张三丰为什么在武当山创造太极拳,这是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渊源的。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仙室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这里屯兵,以武力阻挡秦国,故而更名“武当山”。秦始皇以山名设“武当郡”(后改“武当县”),长达一千六百余年。武当山雄踞中国腹部,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与北斗星对应,周围环绕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使武当山处于“上贯天枢,下蟠地轴”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气场”举世罕见,至今人们上了武当山无不感到目清身爽,心旷神怡。这里奇峰林立,繁花烟树,飞云荡雾,风景壮美,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誉。历来被“恨山不深,恨林不密”,注重“气场”的修真之士,视为理想的修炼之地。据《太和山志》记载,自周康王后的两千余年,武当山一直是隐士、道家,隐居修炼的场所。最早来武当隐居的是周康王的大夫尹喜。他本为函谷关尹,见紫气东来,料定必有贵人来到,果然不久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驾青牛西去,路过函谷关。尹喜热情接待老子,并拜老子为师,向老子问道。老子于是住到函谷关,写下了传世奇文《道德经》五千文。后来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尹喜却深感《道德经》博大精深,挂印辞官,隐居武当山中,研读《道德经》,并设法使《道德经》传之千古。可以说老子创“道”,尹喜弘“道”,因此道家的继承人庄子,把尹喜和老子并提,称他俩为“古之博大真人”。后人把尹喜结庵隐居的武当山三天门石壁,称为“尹仙岩”。尹喜的弟子尹轨,入武当山学道,人称“无上真人”,其门徒绵延不绝,后创立道教“楼观派”,颇显于北朝,尤盛于唐,影响之大,能与佛教抗衡。尹规之后,汉代的戴孟、马明生、阴长生,唐代的吕洞宾、孙思邈,宋代的陈抟等名真高道、仙丹药家,莫不在此修炼。
由于武当山历来为丹士、道人修炼之地,这就必然引起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唐太宗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兴道抑佛,武当山道教活动日渐兴盛。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奉命建五龙祠,拉开了在武当山营建道场的序幕。嗣后宋、元、明三代王朝,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尤其推崇武当真武之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下诏封真武为“真君”,使真武由“天将”升为“天帅”,对“五龙祠”升祠为观,更名“五龙观”,并在武当山首次大兴土木,修建庙观;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封真武为“玄天上帝”,使真武由“天帅”升为“天帝”,对“五龙观”升观为宫,更名“五龙宫”,继续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道场建设达到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为了达到其“君权神授”,“以神治天下”的目的,除了加封真武,还调动军民工匠30万人,大修武当宫观,历时十年,建造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殿宇房屋二万余间的三十三个规模恢宏的皇家建筑群落。在庙的乾坤二道多达二万余人,朝山进香的来自全国各州府县,香火之隆盛亘古罕见,被称为“天下第一道场”。
武当山的宫观庙宇建设,又促进了历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炼。这些名真高道,运用自己的学识,发展道教理论,结合古往今来流传的武术,炼内丹,求长生,为张三丰集前人内丹术和武术之大成,创立独特的武当太极十三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明王朝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极端重视,明朝二百余年就向武当山下了三百多道圣旨,对张三丰就下圣旨六道,彰功绩,进行加封。有明以来,从皇子皇孙,文臣武将,到黎民百姓,每年都要到武当山朝拜,以显示皇室家庙,护国家神的至尊。所有这些,都为武当太极拳向全国辐射传播,创造了政治的,宗教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利条件。
3、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当道教
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1)“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佛教修来世,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道教胜地楼观台刻有一幅标明“太上老君作”的对联:
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道行修益寿丹。
就是讲的炼内丹。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当山著名道人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造福千古,泽被万代的贡献。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反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确定了太极为宇宙本根,万物根源的观念。万物之灵的人,即为一个“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太极拳,“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这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3)“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越是延伸,就离“道”越远,而最后又返回于“道”。就是说,万物的起点是道,最终还要回到它的起点。古人说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这个过程表明,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道”的运行轨迹的圆圈运动,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太极图自然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指导下,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形意拳有三圆歌诀:“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至于形意拳的“三扣”、“三抱”、“三月”的弧形,更是枚不胜举。八卦掌的运行轨迹则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即意念中的圆),无论走转运掌,还是意念练气,都离不开圆或弧线,因此人称八卦掌为“圆圈连环掌”。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4)“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八卦图》用“—”(乾卦)、“-
-”(坤卦),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5)“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据此进而提出:“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是爱民,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即是无奢侈,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虚详和,不敢进寸而得尺。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前一篇:陈耕耘是跟族叔陈有本学的炮锤
后一篇:[转载]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