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极精舍
太极精舍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150
  • 关注人气: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庆坨纪事(一)

(2006-11-01 16:18:04)
分类: 散文随笔

王庆坨纪事

 

王庆坨是天津西北的一个小镇,隶属天津武清区,距市区仅 25公里之遥。

若干年前,我从那里走出,到天津市的一所大学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外地工作。

在我的眼里,他乡的月亮总不及故乡的圆。每每和同事、朋友谈论起家乡来,便总是喜形于色地嚷嚷道:“我们老家,那是田野里生金,河沟里生银。这叫什麽树,我们老家的树那才叫绿呢……”听者虽未亲见,但看我讲得花哨,也就纷纷点头儿。有时遇着别人问我籍贯时,我便张口道:“王庆坨的!”问的人就笑,说王庆坨是哪省?哪县?哪乡?

在外边工作的人,为了工作的需要,乡音是要改的。但乡音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有时遇到商业街的小贩们叫卖,一听便知是王庆坨人。一经搭讪,就亲热得不得了。而此时我也满口乡音,如饴糖般浓得化不开。

离开故乡年,总是时不时地想起它。对于故乡的依恋,使我写下此文:

 

(一)

 

从天津西站出发,沿津同公路西行,过杨柳青,跨大清河,然后你就望着车窗外公路两边葱郁的田野,再吸上一两根烟,王庆坨就在眼前了。

虽说是镇,但并不算很大。东西、南北相距也仅有几华里。镇上共有九个大队,不知何年何月“大队”全部改称“街”了。镇上家家相连,户户相接。在街与街的交合处,并分不清哪家哪户属哪街。

王庆坨的集市是有名的。据说集市的历史足有五、六百年。每逢三、八,周围四村八店的人都到这里赶集。每到集日,十几里长的商业街便拥挤不堪,满街道的人擦肩接踵,沸沸扬扬,如争食的蚂蚁。

在赶集者中,农民当然是占了大多数。但也有不少的天津市人。每看到站得最高、嗓门最大、指手划脚嚷嚷得最欢的就是天津市人,“谁要想当万元户,请花十块钱买两条秋裤!”,“还有不嫌贱的吗?!带钱的今个儿算来着了……”于是,购买者便趋之若鹜,东西便被抢购一空。

王庆坨是津同公路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好,物产丰富,集市繁华。镇上的人就特别骄傲。本镇的姑娘不愿嫁到外村去,外村的姑娘则愿意嫁到本镇来。于是,镇上就总会听见一些操外地口音的女主人。

一到集日,本镇的人们就要接待外村来赶集的亲戚,三天两日地忙活待客。虽耽误了自己的活计,倒也乐此不疲、心悦意诚。有的人碰到亲戚来赶集,就说声:“家吃去吧!”外村人就纳闷:我不回家吃上哪吃呢?你也不管饭呀!接下来就是生闷气。其实这是外地人误会了王庆坨人,他们所说的“家”是指自己的家,而非指亲戚的家,意思是请你到我们家去吃。否则,他不管饭还要说那句令亲戚讨厌的话干嘛呢?

王庆坨人说话直爽、硬梆,只几个人聚在一起说话时,呜哩哇啦,吵吵嚷嚷,就像打架。有的男人和女人聚一堆儿,不骂街不说话。骂的也都是中国头字号的脏街。被骂的人不但不恼,反而咯咯地笑。因为听那街骂得过瘾。

王庆坨镇虽然地理位置好,但水质却不佳。水甜得过滦河水,却含氟量极高。若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在镇上长大,不用问,不用听,只要他一张嘴,一看那一口如秋后上场的玉米粒子似的牙,就知道他是本镇人了。镇上的姑娘是不容商量的漂亮,可一张嘴便露出黄黢黢的氟斑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镇上的姑娘都是“瘾君子”呢!

镇上的姑娘不仅漂亮,也比较开放。大多数的姑娘都是自找对象,不管成与不成的就先领回家去:搞对象天经地义,爷娘老子是管不了的。因而,镇上的风流韵事迭出,竟有不少外地人称呼王庆坨为“小香港”。每有人吵吵着去看电影,就有人说:“那破电影有嘛看头,还不如我给你们讲讲镇东那点儿风流事呢!”他们讲起来,荤得要命,但听的人爱听,讲的人就爱讲。往往风流韵事刚出,几乎全镇人就会在一夜之间知道,比美国的通讯还快。

镇上结盟的人着实不少,哪行哪业都少不了结盟的。有的人会在几个行业里结盟,盟友遍布全镇。这样人们对他的称呼总是变化的。比如他在瓦匠堆儿里是老大哥,到了木匠堆儿里就是老三或者老五。这种多而且烂的结盟其实并不严肃,有一次一伙欲结盟的人吵吵着不要谁谁,说那小子太赖,有个人就说得要他,他媳妇漂亮着呢!其他人就说既然媳妇漂亮那就要吧——目的不纯的结盟不会有什麽好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