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10倍(2021年投资总结)

标签:
股票基金 |
分类: 房产、股票、基金投资 |
2010年以来,我的年度投资收益率分别是5%,-20%,25%,0%,79%,53%,22%,46%,-27%,84%,45%,和13%。这12年间,总收益率为1027.3%,年化收益率大概是22.5%。虽然今年收益率不高但收益额仅次于2017、2019和2020年。对于我这种求稳定收益,不喜欢猛力加杠杆也不喜欢高仓位追各类赛道股、热门行业股的人来说,也算是符合预期,自然是比较满意的。以下是持仓靠前的一些品种。平安的仓位下降明显,当然是因为全年跌幅巨大。新希望、牧原、分众、利群债、江苏银行都是年内新加的仓。目前持有大概50只左右的品种。可以发现,个人持仓在1%以上的股票都屈指可数。
今年错失了可转债的机会,股票上三大重仓股表现都不行,新股中了24只,股指期货短差做得还挺成功,一共搞了大概87万元(按250个交易日算,平均每年都要收获三四千)。沪深300的股指期货,1手多单全年大概亏损3万元,而中证500的股指期货,全年1手多单大概赚30万元。加上一些个股或是转债做的一点短差,全年新股、短差、期指多单的收益估计贡献了全年收益的80%。最近两三年市场的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我目前的勤奋程度,和我目前的几种重要的交易策略,真是不适合这种行情。虽然现在不上班了,时间多得很,但交易时间主要就是听央视的新闻,看看各类网络小说,或是西瓜视频的各类短视频,也玩数独游戏,反正早就不是当年还是穷光蛋时那么勤奋了。这种情况下要想抓个什么牛股,完全就是幻想。
对于未来的投资策略,主要有几点想法:
一是由于那帮人悍然改变了新股发行规则,未来新股的收益必然大幅下降,破发率必然大幅上升。当然这早晚是要来的,就好比很多年后会对股票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一样。新股不败不是正常的市场,当然可恨的是以市场化为名,掠夺散户的收益,为私营企业的亿万富翁们锦上添花。
二是既然股指期货的短差交易成功率高达97%左右,则以后可以增加交易的数量。现在一般都是每次只下单1手(如果IC和IF各做了10点的差价,就是5000元),以后可以每次下单2手。以前账上的保证金不足,经常导致明明有好机会抄个底,为避免保证金不够的麻烦,只好就放弃机会。甚至今年仍发生了保证金不足而被迫低位斩仓的情况。就个人的感觉来说,如果股指期货能尽可能不考虑得失,把这东西当作一种简单的小游戏,成功率不仅非常高,收益率还能提高。既然擅长做这种短差,就要充分利用目前市场的机会。很多机会都是一去不复返。
三是科创板,还有各类热门的赛道,我个人一直是敬而远之,反正我不急着赚钱,就不需要冒较大的风险。别人赚大钱了我不羡慕,亏大钱了我也笑不出来。现在家庭资产比我8年前第一次退休离开北京时,增了10以上。即使当年我也从未急着赚大钱。
四是中国股市的技术分析仍是较为有效的工具。可以借此增加或是降低股指期货的仓位。
五是既要加杠杆,又要控制杠杆。今天分析持仓结构的时候因为没有把某些品种算进去,一开始算的杠杆倍数是1.25倍,实际是1.53倍。加约0.5倍的杠杆,尤其加的是沪深300或中证500两个指数,相当于是指数基金,是比较安全的。只有控制杠杆,在市场有较大跌幅的时候,才有勇气加杠杆。这往往是年化收益率最快的操作。
六是要承认公募基金的优势,今年加仓了一部分公募基金,目前持有4只,以后还是要加大仓位。私募则要谨慎,最近有个有名的私募还对回撤表示歉意,可惜我老人家就中招了。当然我没有任何抱怨,帮我赚了8%一年,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年内最多时曾浮盈30%。
七是银行股还是要持有并加仓。股息高,PB和PE全市最低,有什么好怕的?
去年的总结,预期今年一季度行情看好,很可能发生一次上证指数400点以上的下跌,居然还真实现了。但明年就实在难以预测了。疫情如果显著好转,则有可能货币政策要收。地产政策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地产再次成为局部热点,从股市中流出四五千亿的资金那是较大的利空。如果国际资金因为看淡美国而战略性投资中国较多地涌入,则银行股普遍涨一倍很正常。其实某个重大事件会不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基本上都是不可预测的。不过最近几年中国股市的波动幅度显著下降,所以一旦市场大讲鬼故事(比如今年的双减政策打击了老外的信心),往往就是好机会。而上涨过快,也可以适度减仓。反正现在中国股市已经不像以前了。我记得1999年和2000年,两次市场见底,都是沪市成交量只有20亿的时候。后来在2013-2014年的熊市时,沪市的成交量好像只有500亿左右。现在总市值已经很大了,任何神经过敏式的上涨或是下跌,都容易得到纠正。有印象的读者应该记得我在川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摩擦或是疫情刚开始时,我较为或非常乐观的看涨判断。
如果明年真的开始加大对股指期货的赌博力度,有可能在上证指数为首的主要指数全年涨5%的情况下,实现20%左右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