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可以是人生奋斗之核心

标签:
股票教育生产资料 |
分类: 人生选择 |
本文其实并无新意,只是以前一些想法(存钱,回避高入低产出的子女教育方式,找到资金的可持续增值方法……)通过一个新的角度进行老调重弹。
从该表可发现,优秀学生的供给增加,优质工作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的结果就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了,预期收益反而下降了。当然这条路仍是可以走得通的,对于勤奋学习的学生和其家长社会普遍是非常尊敬的。但每个人对于成为较为成功的劳动者后的收入一定要搞清楚,对于和拥有生产资料的人的差距也一定要搞清楚。早就不是有985硕士毕业证就可以在一线城市白手起家成为翘楚的时代了,并且只要不在体制内(体制内稳定但收入不如社会并且门槛越来越高),40岁甚至更早收入就到顶峰了以后会逐步下降。
上文说多数人终生的烦恼是没有生产资料,而不是说没有足够的钱。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不同的。仅仅是资金,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生产资料。以前说的生产资料,在工业革命前,主要就是可以出租给佣农的土地,和当铺为首的一些城市商店、手工作坊、马车等工具。到了工业革命后,可用于机器大工业的各类机器、专利技术、铁路、高速公路、可盖厂房的土地、可出租的住宅厂房等房地产等。现在的中国,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视频APP的账号、一部网络小说的著作权、一座盖有大佛可收费参观的小庙、一个有1000万以上资产认购了10只公募基金的股票账户、一家私立医院、一家私立养老院、一个健身会所……都可以认为是生产资料,因为都可长期存在或经营,关键是能带来现金流。
如何获得生产资料?无非是用生产资料换,或积累资金购买,对于普通人,未从祖上获得过生产资料,只能花钱买。所以对于普通人,一方面前三分之一生,要成为优秀的做题家(有人嘲笑做题家,做题都不会的人要不要脸?),上名校,学到核心知识,掌握核心技能,成为职场达人,这样职场收入自然不差。当然要进体制,成为公务员,就基本不可能拥有生产资料了,因为官职是不能继承的,公务员的收入比起名企的核心人员要差很多。有了收入就要尽量抑制消费冲动。有人可能会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和未来拥有生产资料比起来,出国旅游、开豪车、限量版服装鞋帽这类事显然LOW得很。子女或第三代知道自己有生产资料会两眼放光,知道自己有一双限量版的臭鞋会非常嫌弃。当然有些生产资料并不需要多少钱,但也要提早准备,比如微信公众号。知识的积累是不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但一旦进入赛场要么时间不够要么心态调整不过来,很难有二次充电学习的机会。讲脱口秀表现不理想的都知道李诞以前积累知识多,让他们现在退出这个圈子认真读3年书,会吗?
钱的数量比较关键,对于生产资料,钱的积累只有量的积累足够了才能形成质变。比如有些私募基金,明明知道前景非常好,但认购的门槛是500万元。有些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不知新规如何,以前的规定是只能向10人增发,如果增发金额5亿,没个2000万就不要幻想了。如果有人有200万,找到一个长期可以实现一年5%的投资渠道或工具,或投资策略,一年10万元的收入,恐怕也未必够。
很多支出,按是否能在未来形成生产资料,可能就可判断是否有必要。比如一些子女的“素质教育”的声色犬马的教育支出,其实基本不可能靠这个混个饭碗,更不可能形成生产资料,因此没有必要。一些为了上C9名校,在一线城市,从5岁到18岁各类培训班和补课,平均每年20万的支出,恐怕也基本是沉没成本。因为目前C9本科毕业时的平均薪资,比起211大学高不了太多。假设A学生基本没有额外的教育投入,因此只能上普通211大学,22岁本科毕业。B学生5岁开始到18岁高考每年20万的投入,总共支出280万。A父母每年投20万元至年化收益率10%的资产。则B本科毕业总共911万元在手。如果是硕士毕业,则1280万元在手。还是10%的年化收益率,预期一年可为子女提供91万或128万元的现金流,而A即使是C9毕业,能比普通211毕业的高中同学多出这么多的年薪?基本不可能。前者只是因为没有搞高投入低产出的教育竞赛,子女刚毕业就掌握了生产资料。

以上只是假设,教育投入是随物价上涨而上涨的,有些人可实现10%的投资收益,有些显著高于这个水平,有些则达不到。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推演。
说白了,掌握生产资料,和财务自由是一回事。普通人挣不了大钱,就要定好思路,科学规划,坚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