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悬壶济世 音诗双绝
主题:明初跨界“大咖”兰茂
1397年,是地球上一个叫朱元璋的汉族皇帝建立明帝国的第30年。这年,朝鲜李朝首创医女制度;日本国宝级建筑金阁寺初步完工;欧洲正处于英法战争之乱世,彼时,文艺复兴鼻祖但丁已过世76年,离下一位大师达芬奇诞生还有55年。
这年,影响后世500余年的明初跨界“大咖”兰茂,出生于云南府嵩盟州杨林县一兰姓军户家中。
兰老师的3个W
他是谁(Who)?有何贡献(What)?从哪儿来到哪儿去(Where)?
兰茂若活在社交媒体横行的现代社会,必是个网络“大咖”。
他是明初的医学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和理学宗匠,傲然跨越医学界、教育界、文学界、戏剧界和哲学界。兰老师毕生以一介布衣身份乡居嵩明杨林,行医采药;且醉心文学,设馆教徒。他被当时的杨林人称作“乡里小圣”。
兰老师著作颇丰,最厉害的当属两本医学专著《滇南本草》、《医门览要》;另著有儿童音韵启蒙教材《声律发蒙》等。兰老师还是个文艺青年,曾亲自执笔写戏曲剧本。
兰家祖籍河南,父辈属杨林守御所军户。兰老师育有一子一女,据传,女儿嫁入当时杨林的士绅阶层谢家。
如今,嵩明已不存兰姓,明代“大咖”的血脉被湮没在重重历史迷雾中。
不曾富贵不曾贫
从出生到过世经历了8位皇帝
兰老师生活在明朝初年,朝堂上虽然风云变幻,但因其军人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比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好。加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轻徭薄税、发展经济,云南大部分地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体上,兰老师一生衣食无忧。
早在500多年前,特立独行的兰老师就过上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逍遥日子。他从未进入仕途,却行遍云南,到处采集药方。也因既能为人医亦可教书育人,深受乡里尊重。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曾富贵不曾贫”、“消闲白昼书千卷,坐对青山酒一樽”(《七十自赋十首》用楷体)。
十八方与杨林肥酒
滇中地区受兰茂影响颇深
在自述情怀的《七十自赋十首》中,有句“坐对青山酒一遵”,不知兰老师当时饮的可是用中药材自配的“十八方”水酒?在滇中民间,“兰茂水酒十八方”广为流传。据说,嵩明特产杨林肥酒正是参照兰茂古方研制而成。
“杨林的管医生”,滇中人喊了几百年。相传,管氏先祖管群芳师从兰茂学医。官氏后人于20世纪初发明的“红黑丸”,至今仍在治病救人。
500年后有知音
兰老师忽然就不写诗文了
兰老师毕生创作了170多首诗作,到他74岁那年文学创作戛然而止。后世由此推断,其卒年为明成化6年(公元1470年,楷体)。就好像,现世某“大咖”突然不再更新微博,一定是发生了重大变故——任时光荏苒,“文青”们以文字记录时代、抒发情怀的习惯,古今一般同。
时至今日,滇中人民依旧念念不忘这位悬壶济世、音诗双绝的明代奇人。
毕汝云
嵩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对兰茂,我很敬佩。想要在一件事上有所成就,都要付出巨大努力,他却在很多方面成就卓然。”
刘艳
兰茂纪念馆讲解员:“每年,都有很多嵩明人到纪念馆祭拜兰茂,在老百姓心里他是个伟大的存在。”
链接
兰老师代表作
《滇南本草》(3卷)——云南历史上最早、价值最大的中草药专著,于兰茂40岁左右初成,收载药物458种。据考证,此书诞生时间比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42年,至今仍是云南中医界从业者必读作品。此书重要内容被载入1974年版《云南地方药品标准》及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37种药物受到国外医学界推崇,并被东南亚各国所采用。
《医门览要》(2卷)——记录看病的诊法和治疗常见病的药方。当时此书与《滇南本草》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并未刊印。直至450年后的清光绪13年(公元1887年),由兰茂管姓徒弟的后人寻访旧存、详细校对,正式刊刻。
《声律发蒙》——1436年,兰茂在杨林设堂讲学,《声律发蒙》和他的另本著作《韵略易通》是乡塾启蒙教材。
《性天风月通玄记》——云南最早的剧本,讲述道人修真悟道的故事,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明代云南的风物与美景也有细腻描写。
据传,兰老师另有章回体小说《续西游记》传世,成书早于吴承恩《西游记》100多年。但此书作者存疑。
杨林千户所
通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无论是唐、宋、元时由四川入昭通经宣威、曲靖南下,还是明清时由湖广、贵州入富源、沾益西行,均需经过杨林驿。
从杨林至昆明,又分为两条路线,西线从杨林奔兔耳关,经马茨沟、麦地塘,绕金殿背后折向南抵滇阳驿道入昆明北城;另一路自杨林出发,经小哨、浑水塘至板桥驿道,续西行到达昆明东城。
与兰茂同时代的“大咖”
解缙(中国):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主编《永乐大典》 。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托马斯·莫尔(英国):哲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家,著有《乌托邦》 。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著有《天体运行论》 。
兰茂作品赏析
雪谷樵人
伐木下山林,归来雪已深。
短蓑风更舞,赤足冷难禁。
重负哪能释,迷途不易寻。
重裀拥炉者,讵识此人心?
编者的话
此诗通过对樵夫在雪天打柴的艰辛描述,对其寄寄寓深切同情。“重裀拥炉者,讵识此人心?”问得十分有力。由此诗可略窥兰茂的人文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