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私享家
引题:从敬神到娱人
主题:嵩明洞经后现代曲
初夏的嵩明,太阳每日亮晃晃,最高气温飙到30度。朋友圈在转发节水小贴士;气象专家在媒体上评估今年雨季之推迟,将对城市与乡村造成何样影响。
若时间倒流回农耕社会,怕是要举行以音乐向上天倾吐人类心声的祈雨仪式。
序曲
开坛赞
时间:2015年5月
地点:嵩明县文化馆一楼排练厅
演奏者:嵩明县洞经乐团
每周五下午,是嵩明洞经乐团的固定排练时间。团员们鱼贯而入,落座操琴——这支组建于2013年的民间乐团有成员50几人,都是本土音乐爱好者,来自社会各界。
乐团创立人杨文平原是传统花灯的传承人,也是文化馆的专业作曲家。他自1986年起对散落乡间的洞经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发愿在60岁时组建嵩明自己的洞经乐团。
这一心愿在其59岁那年得以实现。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万劫,证吾神通。”团员们合力演奏气势宏大的《开坛赞》,乐声清越,使闻者不觉肃穆敛容。该曲目原是洞经音乐中最为隆重的经坛演奏,是古代祭祀、祈福仪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响彻于各种宗教宫祠或设立了经坛的肃穆场合,是献给神祗的庄严赞礼。
“过去嵩明的祭孔大典和民间祭祀活动,都要演奏洞经音乐。现在的洞经音乐已不再参与社会生活,变成一种舞台艺术。”杨文平说。
第一乐章
源流快考
时间:2015年5月
地点:嵩明县文化馆二楼办公室
讲述人:嵩明洞经乐团组织人
杨文平
关于洞经古乐的起源,有人认为来自宋代四川,后流行于四川、云南汉族地区和丽江、楚雄等纳西族、彝族地区,以演奏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得名,简称“洞经”。
对此,杨文平以音乐人身份表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嵩明的洞经音乐,是一种文人音乐,应该是在明代随汉族移民进入嵩明的。其中既有唐宋词调、元南北曲、明杂曲等,也有道教音乐元素,流传于嵩阳镇、杨林镇、滇源镇、小街镇等地。”“还有一部分来自大理。”
“我去这些地方搜集洞经音乐,因原有的仪轨已不可见,只能根据老人的演唱录音记谱。”
“除了向上天表达祈求、赞颂,它有教化民众,劝人向善的功用。”
第二乐章
他乡慢板
时间:2015年6月
地点:昆明
讲述者:乡土文化爱好者
脆脆
“我参加过一次大理的豆瓣活动,去生久村听洞经古乐。那里的洞经古乐依旧参与民间生活,具备社会功能,比如盖房子,嫁娶、过生日啥的,主人家请一台,用来表达祈愿、消灾和祝福。”
“当时请的是洞经古乐会的最小阵容,8人。管弦4位(三弦1、胡琴2,唢呐和笛子1),铙钹、锣鼓3位,道白和演唱1。演出者自带经坛,3张桌子,用彩绣铺好,摆着主供:一个类似烛台样子的金属器皿,上插写着字的竹片。”
“整个演奏充满仪式感,起始,乐手起立,有人唱读“圣谕坛规十条:一条,坛内安排停妥礼仪严肃;二条,入坛身体洁净衣冠整齐;三条,每日黎明即起诵睢晚训……
“演奏开始:开坛赞偈、总纪大洞经原述、开经玄蕴咒、序经意——这些应该是每次演奏必经程序:先赞美道教圣坛,赞美大洞经本身,祝福开经,唱诵大洞经的来源,然后才能进入演唱'修真道'、'弥天灾'等具功能性的章节。”
“乐师们全部为男性。”
第三乐章
练习谐曲
时间:2015年5月
地点:嵩明县文化馆一楼排练厅
发声者:乐团成员
王安邦
演奏过气势恢宏的大乐曲牌,乐团转而练习轻盈明快的细乐曲目《一江风》:“余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在女歌手的细腻吟唱下,古代旅人的思乡之情,即便在被飞机、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压缩时间和空间的现今,也并不难体会。
王安邦,某民营企业负责人、乐团里的竹笛演奏者。他说:“我本身喜欢乐器,吹拉弹唱都喜欢。参加洞经乐团,为了修身养性,也为了把洞经音乐传承下去。”
尾声
历史螺旋
追溯嵩明洞经音乐的起源,观察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让我们得以了解人与音乐的关系:从酬神到教化,再到娱乐自我。
原有的庄严已经崩解,新的意义还在重建,未来的音乐又将如何?是承载意义,还是继续走向自娱?我不知道答案。这,或许就是人类世界的进化方式,在循环往复中,缓慢前行。
链接
福建南音
与云南洞经音乐同样古老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在泉州文化宫,每晚都有南音乐团为市民免费表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