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新区创客档案②
引题:刨山修路 引水种树 养猪积肥
斗老鼠防老鹰
主题:昆明IT男的农庄梦
周六,郑波从昆明开车40分钟去安宁市小贵甸村的“绿新美地”农场。车轮碾过铁板桥,向右手边土路上一拐,可以听到不远处孩子们的笑声。
“郑波快来帮忙。今天人多,咱俩下厨做饭,老王负责讲解。”一向举止有度的老刘穿了件对襟深蓝小褂,很有几分大厨相。郑波二话不说,切韭菜,搅鸡蛋液,忙得头上直冒热气。
本日,有老师带领十多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到农场春游,进行自然观察。农场方面负责提供场地、农作物小常识和中午饭。
绿新美地坚持“四不”
老王和老刘是郑波的合作伙伴。4年前,仨人在小贵甸村租下100亩地,计划种苗木。“中央的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不少城里人开始找地:有些人是怀着田园梦,有些人是想要干点儿啥。我是又做田园梦又想试试农业。”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郑波,是家私营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管理者之一:“老刘认识很多农业专家,老王从事传媒业,我熟悉互联网。原以为这样的组合很有优势。几年下来才知道,农业是大工程,难做,还烧钱。”
“绿新美地”背山面水,适合繁育苗木。当初几乎撂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城里人自己搞定:“清杂草,翻地,自己修了900米的路。从村里拉电过来,光电线用掉1公里长,结果电力弱到连抽水机都带不起来。”“赶上云南大旱,种了2万棵云南樱花,特别需要水。赶紧买发电机,自己发电抽水浇树苗。半年后,装变压器的申请批下来,才解决电的问题。”
到如今,作为绿化用途的云南樱花和其他树苗卖出近千株。农场主们又将美国柠檬引进农场,为都市别墅庭院培育合宜的种苗。
“小朋友,你们知道云南樱花和日本樱花的区别在哪里吗?”郑波和老刘在厨房做饭的功夫,老王站在大太阳底下给孩子们普及农业知识。待大人、孩子涌进菜地亲手采摘蚕豆,老王跟在后面继续叮嘱:“捡饱满的摘,小豆荚让它再长长。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农场专辟了10亩地,种应季蔬菜。“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建大棚,不种反季节蔬菜。”郑波说,“绿新美地”有自己的“四不”原则。
养鸡养猪形成生态循环
春季是农场蔬菜出产较少的时节。牛皮菜、小白菜、蚕豆、韭菜、毛芋头,所有蔬菜都是12元1公斤。来春游的几乎每家买了些。小朋友站在地里,把豆荚剥开,生蚕豆往嘴里塞。
“自打种菜,总劝朋友不买长得肥肥大大的菜。瘦一点,有虫眼的,是好菜。”郑波回忆,农场第一次种山药,收获时只得到手指粗的块茎,气得去找卖种子给他们的农民,对方反而笑他们没施肥。“有阵子把附近的农家肥全买光了,买到太平新城那边去。后来养猪、养鸡,自己积肥。”
现在“绿新美地”养了上百只鸡、十几头猪,由4个工人看顾。用苞谷、瓜喂鸡和猪,让农家肥回到地里。郑波说,菜种下,鸡养起,小动物不知不觉多起来:先引来老鼠,接着蛇出现了;没高兴几天,天上的老鹰盘旋而下,一次能抓走两只半大母鸡……“根据有经验的农户指点,我们又养了鹅。生物之间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是很有趣的:老鹰一下来,鹅立刻跑过去和它斗。”
“也要让周遭的动物吃点”,农场主们达成共识,并把此原则运用到蔬菜防虫过程中。“烟丝泡水,用粘板和紫外线灯。用物理手段,不用化学药品。”郑波和同伴们都认为,对自然的干预越少越好:“去考察过国外农场,学习他们当农民的经验。在日本,有些农民连草都不除,认为这样生长出的农产品更健康。我们当然做不到。能做到的是人工除草,不用除草剂。”
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去年,农场产出蔬菜20吨,其中16吨为40户人家进行了配送服务:一周两次,送货上门。年终一结算:尽管蔬菜品质倍受赞美,因客户散落各地,耗费在运输和人工上的成本过高,这项业务没赚到钱。
郑波和合作伙伴总结了经验教训:小产量的小农庄光靠产品无法获得丰厚利润。
“农业的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树苗种下去,得等它长大,急不得。今年,蚕豆早早下种,希望樱花盛开时,蚕豆也能吃了。可是,蚕豆还是在樱花开败时结荚,和往年一样。”郑波讲到此处,也笑起来,为“赏樱吃蚕豆”计划的失败叹息。
尽管投入了百多万元,目前“绿新美地”还未能走上盈利之路。“2011年,租金是1280元/亩,现在附近的地涨到2500元,还租不到。我们进入得早,也算占住点优势。”
郑波说,自己也知道成功突出重围者只是无数“Maker”中的极少数,现在的“绿新美地”才刚刚播下创业的种子:“2015年,我们想做定制农业。坚持都市人农庄梦的想法,把客户和土地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农场可以作为户外亲子活动基地,让孩子们来感受土地,体验农业。”
“希望在都市人口中找到小众又忠诚的群体:对土地有梦想,喜欢田园生活,来享受乡村咖啡,来感受农场星光。既做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未来也要做互联网+。”
郑波笑称,好想把农场做成“风口上的猪”,多高都飞得上去。
下雨了。松过土,先种马铃薯。云南樱花和美国柠檬需要修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