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瑞丽吃一次竹筒菜

(2013-09-25 22:41:44)
分类: 行走
        尽管瑞丽出好米,本地人似乎不习惯拿米煮稀饭。我问瑞丽姐姐早饭都吃什么,她答,“你酪刘锅爱齿慢头,我也齿慢头。”提到稀饭,她眉头皱了皱,表示,“傣族不会吃稀饭。”
        三次出入瑞丽,吃了N多街边小摊版早饭,米线、饵丝、油面、缅甸红茶、鸡蛋灌饼,还真没遇过卖白米稀饭的。有样食物和稀饭倒有几分相似,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稀豆粉”,豌豆磨粉煮成糊状,放盐、云南大芫荽碎末和熟花生碎搅拌,我可以吃大半碗。本地地主哥问,不拌米线吗?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答,不拌,以免影响稀豆粉的纯洁性!
        可是,瑞丽习惯,稀豆粉是要拿来和饵丝或者米线同拌的,以增加粘稠以外的口感,稀豆粉拌稀豆粉的吃法在本地人审美中,实在缺少咬劲和喝头。
        米线、饵丝、稀豆粉,这些,在我看来都不能代表瑞丽特色,它们是云南人传统的过早食物,很多地方都能吃到。在大理,稀豆粉不拌大芫荽,以一勺辣子油覆盖其上,再佐以包裹了土豆丝和酸腌菜的烧饵块。
        来俺们大瑞丽,若有机会吃顿竹筒菜,显然更接地气。
        可以放入竹筒的,有鸡,有牛,通常煮成苦味。滋味清苦的食物多半为败火上品,是地气燥热之地居民的佳选。瑞丽竹筒菜,选青色新鲜大竹筒一节,一头有节,一头锯开,将用料与水齐齐投入其中,直接放在小火上烧,若竹筒本身被烧着,说明其中水分已干。而调味的苦,来自牛的某截肠子,胆汁和草汁混合其中,先把此物用火烤干,再用它煮水,便可得制作傣族撒苤最为重要的调味苦汁。撒苤是傣语凉拌生食的意思,其中的生,包括生牛肉。傣味使用各色香料甚为复杂,对于我这个汉族加外地人来说,此领域太过复杂和神秘。
        对于使用牛十二指肠制作调味品的饮食习惯,我是这么理解的,作为中国古老的稻作民族西南傣族,与耕牛建立了既是工作伙伴又是食物链上下级的紧密联系。他们使牛犁地,也食牛肉,对牛身体的每个部位异常熟悉,并且做到了物尽其用,形成以撒苤为核心的食牛与使用各色植物香料的独特习惯。
        这习惯不独云南傣族独有,多年前,我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吃过以牛胃液为主料的草汁火锅,把生肉放在看似奇诡的绿色汁液里烫熟,入口清苦,没想象中那么难以下咽。这事,我还曾大写特写,表示自己经历了异族饮食文化的“洗礼”。
        这大约也奠定了某女能混迹边疆的心理基础。好奇心永远是人类飚存在感的绝佳路径。
        第一次吃竹筒菜,在瑞丽宾馆,地主哥姐地盘,滋味道地。席间有位高大魁梧的缅甸人,肤色黝黑,戴顶棒球帽,超爱搞气氛。喝过几杯本地高浓度泡酒,心情自是激烈几分,站起来敬酒时,格外热忱:“腻们! 史沃! 嘴想见滴任! ”边说边以手掌拍击胸口,发出“哐哐”的骨肉之声!用如此架势喝酒,自然豪迈,其他诸男都有太太拦护,唯他可尽情豪饮。喝醉后可怜巴巴地坐在我们身边,头歪在肩膀上,气势弱了好几分。有人劝他回去休息,他再次热烈作答:“窝补奏! 窝补奏! ”
        后来,就被,强行弄奏了:)
        缅甸人在瑞丽有个红木家具厂,地主哥姐去他厂里订家具,我们跟着瞧热闹。但见,数位围着拢基的少年拿砂纸正在巨大的厂房里打磨桌椅,粉尘四溢。听说,缅甸的人工相比国内更为廉价,在瑞丽街头,经常瞧见他们铺块方布坐在地上,等零工,顺便打牌消磨时间。少年们瞧人眼睛亮晶晶的,让人觉得他们心里是不是也揣着和家俱厂老板相同的梦想。后来,又去该老兄店里,看那些标价很多位数的古典家式,他送我们礼盒包装的红豆杉筷子。
        缅甸人的太太、孩子都在加拿大。他本人,也入了加籍。
        连在中国做生意的缅甸人,都移民国外? 请问,他二大爷哇,这是蜀麻节奏?
        再吃竹筒菜,去老城区某大院落。早上,店家卖以牛头牛蹄熬成汤汁的泡米线和泡饵丝,地主哥以熟练语调订餐,边订边征求我们的意见:竹筒烧两个,鸡是做竹筒还是做叫花鸡?晚饭时,我们便有竹筒牛排、竹筒牛肉享用,这两道都是功夫菜,要花一两个小时煮制。其余还有苦菜汤、凉拌苦瓜、肉末粉丝鸡蛋煎、牛蹄汤、煮秋葵四角豆蘸酸茄酱、山苍子叫化鸡,做得蛮精致。
        饭罢,有人问我,你记得和咱们喝酒的那个缅甸人吗? 这家就是他的投资。
        缅甸人不在瑞丽,据说,正在加拿大,慰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