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西藏故事之(3)——拉萨趣事

标签:
趣事2012拉萨朋友们旅游 |
分类: 西藏原创系列 |
这次西藏旅行,仅仅在拉萨就呆了15天之多。虽然有半个月的时间在拉萨,但仍然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忙碌”而充实。
在初到拉萨的前几天里,除了每天必须的“作业”:光明甜茶馆里喝茶、聊天,大昭寺礼佛,“突击营地”泡吧,和西藏的各路朋友们聚会;剩下的事情便是充当“地接”,因为几乎每天不断的有来自内蒙古的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到达拉萨,我在这里要帮助他们安排各种事情,从吃住行到带他们玩和购物,从想办法买到布达拉的平价门票到帮助他们克服高反带来的影响,几乎没有不做的事情。
这当中有几件小事想起来蛮有意思的。
一天带着我的小伙伴去西藏登山队的朋友家里做客,正巧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家里非常的热闹,亲戚朋友云集、热闹非凡,因为是很亲近的朋友,我们也没有客气,和家里人一起渡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中午。临行前,按照藏族朋友的习惯,我们要接受敬酒,朋友的父亲拿出了两只碗,倒满了醇香的拉萨啤酒,连同哈达一起献给了我们。按照藏族朋友的习惯“三口一杯”,我喝完了敬给我的酒,回过头看着我的小伙伴喝酒,那知道他喝到一半时,只见一道水柱从他的嘴里喷出,顿时屋子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非常开心——因为给他敬酒的碗有我们通常使用的脸盆那么大(我是用的是平常大小的木碗,朋友的父亲说我的胃不好可以少喝一点),他因为不太懂得这边的礼数,试图一口气喝下去,不喷才怪呢,哈哈。后来和别的藏族朋友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才知道这种巨大的木碗是整个的木头抠出来的,只有从林芝那边才能订到,并且我的几个朋友因为这个朋友家有这只巨大的木碗都不敢去他家吃饭了,因为按照藏族同胞的礼节,“三口一杯”是必需的。
作为“地接”,我接到的最重要的朋友是几位来自内蒙古、上海、北京的老大姐,因为她们是初上高原,并且其中的一位还有高血压,另一位其中唯一来过西藏的大姐也多次向我讲起她上次到高原时“喷”的情景,所以为她们的到来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使她们发生高反的可能降到最低。她们下了机场大巴,我便把她们接到了住宿的地方,行李让我的小伙伴帮助拿着,又让房东端上了热腾腾的酥油茶(多喝酥油茶是克服高反最好的方法),让她们尽量休息减少运动,这一切措施加上之前她们自己的准备,看来她们没有什么不适。这时最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其中一位说道:“怎么还不难受(高反)啊?”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对她说你还期待难受啊?!
俗话说“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话用在我的西藏旅行中再合适不过了。几乎每次的藏行都会发生一些很有戏剧性的故事,都会和意想不到的人在西藏相见。和贵州梅子的见面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我们的相识是在09年,当时她一个人反穿墨脱归来,而我则是准备去阿里转山,我们不期在“拉漂”相见并相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联系很少,所以我并不知道这次在拉萨又会和她相见,她这次的旅行是准备搭车走新藏线,而我则是准备去探访吉隆沟,大家轻松愉快的交流着旅行的心得,享受着老友重逢的快乐。还有就是和央金普姆的几次不期而遇也是很有戏剧性,一天早早我来到了光明港琼甜茶馆,取到茶杯就听到后面有人在叫我,转身看到是央金在喊我,惊喜的我觉得像梦境一般,因为我知道她应该是在山南学习,根本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她。原来她是特意赶到拉萨送她生病的母亲上车回老家,然后马上就要赶回山南的,没有想到等车的间歇来喝茶的时候居然遇到了我们,大家都异常高兴,一起喝茶、聊天,其乐融融。还有一次,我正在大街上溜达,突然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喇嘛红色的僧袍、慈祥的面容——是大昭寺的大护法伦珠丹杰;因为他不会讲汉语,所以他用手势告诉我等一下,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没过一会,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又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央金跑过来了。他们是准备一起回老家看望生病的央金的奶奶的,而我们又在这个时候得以会面,真的是很深的缘分啊。
丹增(中国目前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人,8次)、小娅、贵州梅子、小伙伴在突击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