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朋友”
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志为友。”意即同师同志的人互为朋友。而今《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朋友的注解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二是指恋爱对象。这篇小文只说“彼此有交情的人”。
有关这种“朋友”的词语与典故很多,最早的应该是孔子对朋友甚为重视,颇有研究,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系统地总结了交友的原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欧阳修的《朋党论》把交友上升到政治和道德的高度,他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唯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民间关于朋友的传说很多,比如瓦岗好汉秦叔宝的“为朋友两肋插刀”,除此还有什么高朋满座,良朋好友,三朋四友,患难之交,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当然,贬义词也不少,什么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朋比为奸等,可见交友的危险性。人们普遍认为,出卖朋友最为可耻,几乎可以与叛徒、汉奸画等号了。在江湖上,朋友的最高阶段是插香为盟称兄道弟,最高境界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传说中,最会交朋友的当数水泊梁山上的宋公明。这宋江在江湖上称及时雨,朋友遍布半个中国。其大名犹如一张最大的名牌,亮一亮就可以化险为夷,化敌为友,有酒喝有肉吃,其效应堪称之最,最后他靠朋友力量坐上梁山寨第一把交椅。交朋友最成功是三国时期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后续一个常山赵子龙。这弟兄四人的朋友情给后人留下了楷模,至今无人超越。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最有朋友情结的应该数宋徽宗赵佶和乾隆弘历。宋徽宗的朋友情结是与他的爱好紧相连的。他爱好蹴鞠,就让会踢蹴鞠的高俅当上了殿前都指挥使,掌握了京都兵权。而后他对米芾的友情,也与爱好有关。政和年间修建艮岳,徽宗召已经任书画两学博士的米芾书写屏风,指着御案上的一方端砚让其使用。米芾书写完毕,揣着端砚说:“此砚曾经赐臣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徽宗大笑并赐之,没丝毫吝啬之意。米芾大喜过望,抱砚趋出,墨汁洒污了衣袖。如果别的帝王,米芾岂敢在天子面前如此无礼?清朝的乾隆帝与和珅、纪晓岚、刘庸等名属君臣,也有着深厚的朋友情谊。有许多时候,他对此三人的友情大于朝纲,也是此三人能受宠的主要原因。清同治年间还有个曾国藩,“交友必胜己”是他的原则,很挑剔。由于他学问大职位高,就很少有人够得此“格”。据说曾交过一个左宗棠,后来因政见不同也反目成仇了。根据种种历史的经验,交友最好要趁早,到了一定岁数就很难找到知音了。
常言说,知音难觅。朋友千千万,知心有几人。就是说,一般的朋友,知心的极少。人生在世,若能觅得一二知音已属幸事。
随着社会的变化,交朋友尤其是交知心朋友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为骗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常以交友为名行骗,出现了不少危险和陷阱。尤其眼下的网上交友,更需小心和谨慎。当然,有些事情也不可过于胆小,交友亦如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友的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组合,强求不得。人家的圈子是高档次,你就别朝前偎,献殷勤反遭人看不起。其实,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也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别人上面。所谓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内功。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人来亲附。自己是梧桐,凤凰才会来栖;自己是大海,百川才会来归。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子和相应的朋友,而不是倒过来。
(摘.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