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随想
七月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七夕”、“乞巧日”。现年六十岁左右的人小时候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首先来自先辈的口口相传。传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牛郎渐渐长大了,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 下结茅而居。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点点滴滴落地上,不久后就生出一朵朵艳丽的牵牛花来。继而,有粉蝶双双在上面飞舞,小鸟在枝头碉啾和呜,叫个不停,田地里也长出了茂盛的庄稼。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
于小主人牛郎对它的饲养和爱护,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
合一段美满的良缘。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七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
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要他第二天清晨天未明时到湖畔,趁仙女们戏
水时,取走一件仙女挂在树上的衣衫,头也不回地跑回家来,便会获得一位美丽的仙女
做妻子。
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粉 装玉饰,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四目相接,一见钟情,于是在静褴的春夜里,两情相悦,同赴巫山云雨。幸福的生活过得总比痛苦的生活要快一些,时光荏苒,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牛郎舍不得老黄牛,天
天对着牛角发楞。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
郎此时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对轩女也天天哭着要妈妈,牛
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和关怀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中,准备一肩挑起,寻找娇妻,一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 升,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
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
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 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 故。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后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鹊桥会等平话或戏曲都大同小异;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谓“七夕节”,禁中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
危树,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
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
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中以丝
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
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
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实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表面张力,只要小 心翼翼,大概不难办到。
我们小时候,天气晴朗的夏秋夜晚,满天繁星闪烁,大人们会给小孩讲哪个是牵牛星,哪个是织女星,哪是天河(也叫银河)。每年在七月七的时候,凡间的喜鹊会飞到天庭,搭起一座鹊桥供牛郎织女一家人相会。每到这一天,平常叽叽喳喳喜鹊不见了。过了这一天,旷野上会随风飘来一些白色丝状的东西,那是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的喜鹊所吐的天丝。还说“七夕”夜深人静时,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我们信以为真,七月七几个人结伴躺在大爷家的葡萄架下熬夜,最后迷迷糊糊睡着了,什么也没听到,当时并不知道这一切只是传说。
从感觉上说,老家人对“牛郎织女”的织女更加崇敬、偏爱,七月七许多人家摆供品敬织女,还有许多女孩乞巧的活动,似乎就是女儿节。农历七月七,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本应是夫妻节,最近被公众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夫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情人的内涵十分宽泛),越炒越热了,“乞巧”的意味被湮没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