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日勿忘防湿病

(2008-07-03 16:39:45)
标签:

健康/保健

实用信息

知识共享

生活

健康

   海棠2吉他.jpg
              图片来自三把吉它
夏日勿忘防湿病(转贴)
  
   湿病是中医独有的病名,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湿度高的夏季里,阴雨连绵,气候湿热,人体最容易遭湿邪侵袭,罹患湿病。


  "中湿"最主要的表现是头重、头闷,好像用布包裹一样,全身肌肉酸重,懒动,胸闷不舒,口粘或有些甜味,舌苔也随之变厚。部分患者还伴有怕冷,但体温不太高等症状,此类情况中医称为表湿。另外,长时间在水中作业或经常淋雨,居住的地方潮湿,也能诱发湿病,此类情况则统称为"外湿"还有一种"内湿",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规律,没有节制,或过食瓜果、生冷、油腻、甜食有关,可以导致"脾湿"。


  湿邪侵犯人体后,常会随个人体质而有寒化、热化的不同转变。体质一向虚寒的人,湿从寒化而为寒湿;体质一向阳热者,则常从热化而成湿热。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湿邪致病的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波及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以下介绍几种夏季常见湿病的症状和用药。


  急性肠胃炎:中医认为多由饮食不洁,过食生冷或感受暑湿邪气而致,并辨证分为湿热和寒湿两型。湿热型可见吐泻频繁,大便如黄水,味臭,肛门灼热,口渴心烦,舌质红,苔黄腻。中医在治疗时常会选用葛根、黄芩、黄连、蚕砂、通草、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寒湿型可见呕吐,泄水样便,身重体倦,胸腹胀闷,腹痛肠鸣,尿少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疗时常以藿香佩兰、苍术、茯苓、半夏、紫苏、陈皮、干姜、泽泻等药来散寒燥湿、芳香化浊。


  肠伤寒:类似于中医的湿温病。此病病势缠绵,变化多端,治疗复杂。中医常根据患者具体属于湿重还是热重,以及病位和病程来选用治疗药物。常用方剂有三仁汤、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等。


  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的"痹证",一般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其中典型的"中湿"后表现为着痹,症状是关节酸痛着重,固定不移,屈伸不利,天阴更甚,肌肤麻木。在中医看来,这是湿邪留滞经络的表现,又叫湿痹。治疗以祛风除湿通络为主,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苍术、薏苡仁防己、木瓜、地龙等治疗。


  急性泌尿系感染: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症状见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浊不清、尿道有烧灼感、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宜清利湿热,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扁蓄、瞿麦、滑石、石苇、车前子、竹叶等。


  另外,须特别注意的是:夏季不仅仅要预防中暑,更要预防中湿。为此,居处环境要干燥通风,避免受潮,不要淋雨受湿,不要久泡冷水,以防外湿。饮食以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特别是含肥油的肉汤,同时切忌过食冰冻饮料,否则伤及脾胃阳气也会引发内湿。南方些地区在夏季有用鲜藿香、鲜佩兰等芳香化湿药物作为饮料服用的习惯,可称得上是一种较好的预防湿病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降血脂食疗方
后一篇:话说“唏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