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的国画创作《牧歌》
话说“唏嘘”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运用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新闻用语更应以准确为首要标准,准确地表达能够提高报道质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能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常用词会用错、用反。就拿“唏嘘”这个词来说吧:
我曾在一报刊上看到一篇《巨贪夫人法庭“搞笑”》文章,文中写道:周继美(巨贪夫人)庭间慌不择言说漏了嘴:“俺把家藏的6箱茅台和人头马XO等洋酒都送给了他(行贿人)就是为了抵那50万港币。”话音刚落,庭下唏嘘有声。
看到此,我不禁大惑不解,不知此时庭下为何唏嘘有声?!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唏嘘”: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辞源欷嘘(即唏嘘)解释为:叹息声,抽咽声。我想写此文的作者初衷绝非是对巨贪夫人抱以同情,而实在是对“唏嘘”的词义不甚了解吧?!其实如果了解了词义就不会用“唏嘘有声”,而应用“一片嘘声”了。虽然同为四个字,但感情色彩就会截然不同,“唏嘘”只能表示伤感同情,而“嘘声”则表示鄙视、嘲讽和反感。
以前还看见过一篇报道刘德华拜师学“变脸”情景的文章,也是没用准这个词,文章写道:“刘德华当众向彭登怀行着下跪......礼节时,在场记者顿时唏嘘不已......”如果按“唏嘘”这个词的本义就只能解释为:全场记者看到刘德华拜师情景都伤心地抽咽......试问这可能吗?!在此,我想作者肯定把“唏嘘”当成感慨、感叹了。可能有不少人也会这样理解,但如果真正知道这个词的本义的话,想必就不会用错了。
所以,我认为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尤其是新闻工作者,在行文用词时,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应该对每个词的意思要了然于胸,再行之以文。不过,要达到“了然于胸”,恐怕不下一番工夫是不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