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纪事 |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恬然走过西安城墙的海墁,通过垛口远瞩城外的高楼大厦汹涌澎湃,回首在城里游目,寻找得以幸运保留下来的一片老屋,几棵老树,或一条老街道,老井台,时空交叠,形神朦胧,念天地之悠悠,思世事之无常,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城墙顶部的平面就是海墁,是当年用于士兵巡逻和交通的。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造其城墙,八年之后竣工。那时候的城墙以黄土夯筑,还没有砖砌。到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张祉任陕西巡抚,其修葺城墙,才给外壁包了砖,并以砖铺了顶部。使海墁彻底变化的是毕沅,他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葺城墙。先以石灰、细沙和麦秸掺入黄土,并注以糯米汁,搅拌匀和,层层夯筑,坚且硬,后铺砖两层。为防雨水沉积,海墁统统内倾大约5度。城墙内壁广作直立的流水槽,以泄海墁之雨水。走过海墁,略有腿歪身斜之感,原因在于此。
顶部的砖皆宽厚,灰色,然而毕竟几百年了,难免砖剥为残,有的甚至砖失成凹。残与凹都能填补,可惜凡填补的地方都用了混凝土,工艺也粗,看起来像是异物。为什么不用相似的砖填补呢?中国人的心似乎真的变粗了。
阳光很亮,有几个西方人骑着双座或三座的自行车狂奔。显然,西安城墙的海墁成了他们在东方的尽兴之处。很好,寓教于玩乐,让他们了解一下过去的西安。也有中国青年在骑的,他们多在恋爱之中,其情还火。
明西安城墙是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统治集团以农民为寇,总是害怕寇入其城。城设四门,东曰长乐门,西曰安定门,南曰永宁门,北曰安远门。城壕环绕,城壕上架吊桥,按点拽下,放人往来。依规定,吊桥晨降暮起。一旦发现寇入其城,拉起吊桥便断了他们的路,从而城得以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吊桥是西安人唯一的通道。吊桥的拽下或拉起,由守城士兵掌握。民国以前,吊桥尽毁。现在的南门,永宁门,置有吊桥,是1990年恢复的。工程师接受了学者的建议,它应该不失古之吊桥的大意,体验一下也颇有趣。
过了吊桥便入月城。临河筑城,两头抱水,其形如月,谓之月城。它是外拱卫瓮城的小城,上作闸楼,有守城士兵驻扎。吊桥的起降,便于斯操作。城里当年有牲畜,牧归晚了,牲畜便可以在此过夜,所以月城也谓之羊马城。四个月城皆废于民国,真是可惜!现在的永宁门,南门的月城,也是1990年恢复的,其资金是日本人藤田一晓先生所捐。
经过月城,便入瓮城。其或圆或方,视地形而筑。明西安城的四面皆有瓮城,是外拱卫城门的小城。瓮城之上作箭楼,其往往是歇山式建筑,遍开窗子,以扼城门。我所见东门和西门的瓮城,是保留下来的。南门的瓮城丧于1926年的军阀战争,现在仅存础石。北门之瓮城在1983年作了修葺。瓮城是城墙防御体系的坚强堡垒,一旦有寇入城,驻扎在箭楼的士兵便居高临下,集中火力将其围歼于瓮城之中。
经过瓮城,才能进入城门。城门之上各营正楼,是一种二层三重檐歇山式建筑,为守城指挥官的坐镇之所,巍然威严。西安城东门和西门之正楼,仍屹立于其城门之上。北门之正楼,1911年10月22日,西安人进行辛亥革命,围攻满城之际,遭炮火之焚坍塌了。南门以其多有活动,屡屡修葺,从而虽是古物,也难免旧中有新。南门的长方形石门楣上,刻有民国元年陕西督军张凤翙所题的三个字:永安门。
城墙四隅各有角台,上筑角楼,驻扎守城士兵。有寇攻城,这里便是杀敌的战场。西安城墙的角台俱在,不过角楼只恢复了东南、东北和西北的角楼。所谓敌台,墩台,墙台,或马面,都为一种东西,就是城墙外凸的一种建筑,它会形成三个面。敌台之上造有敌楼,二层重檐歇山式。这里便于瞭望,并能有效狙击迂回于城下之敌,当然也驻扎士兵。明清之敌台及敌楼皆为98座,平均间距120米,彼此的火力交叉点60米,恰恰皆在抛掷武器的杀伤范围,弓箭,弩,飞钓,掷枪,擂石,都可以得力使用。现在城墙上有敌台93座,敌楼12座,其中南城墙7座,东城墙5座,是20世纪80年代按明的模式恢复的。城墙上的矮墙就是所谓的女墙,顶部内沿的为宇墙,外沿的为垛墙或雉堞,为守城士兵的屏障。他们凭借垛墙或雉堞之间的垛口进行探视,有寇来犯便射击。一切都在变化,当年森然的垛口现在成了欣赏世界的美妙角度。骑自行车也很好,既身体放松,又精神放松。
西安城的根底与唐长安城的根底在西南一带是重叠的。公元904年,就是唐哀帝天佑元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留守京师,出于管理之需,以皇城为范围筑其新城。新城摒弃了唐的宫城和外郭城,从而紧凑了。新城还是长安城,不过它小多了,也转瞬即失。
唐长安城之后便是京兆府城,五代,宋,金,元,多以京兆府城为用。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为奉元路城。到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春天,变奉元路为西安府,遂有西安城。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朱樉作秦王以后,便指示建设西安。西安城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筑起来的。
数据是乏味的,然而我必须指出:西安城墙的东城墙长2886米,西城墙长270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其周长13912米。城墙高10—12米,顶部宽12—14米,底部厚15—18米。
主持修建城墙和修葺城墙的人有: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长兴侯耿炳文,都督濮英,是他们启动了城墙的改造和扩展。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宋国公冯胜加速了城墙的营造。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陕西巡抚王荩重筑四个城门。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对城墙修葺开始用砖,这便提升了城墙的品质。明毅宗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大作关城,以防起义的农民。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并迅速修葺了城墙,有意久居,可惜事变,只能由事,不由他,遂丢下长安,匆匆而去。清政府军政官员陈极新,白如海,贾汉复,崔纪行,鄂弼,毕沅,曾望颜,穆腾阿奏,袁保恒,都主持修葺过城墙。其中以陕西巡抚毕沅最给力,成绩最显著。凡补损固颓,削宽加窄,在城墙根底垫其石条,重包外壁之砖,加固海墁,设流水槽,改造正楼,箭楼,闸楼,敌楼,角楼,都有他的心血。城墙成为文化遗产,毕沅的功劳极大。清政府268年,有多少巡抚在陕西工作,然而谁知道他们呢?他们一个个都像过客似的湮灭于一个个冬去春来的岁月之中,唯毕沅活在一个个辈辈翻新的著作之间,因为他是一个爱护文化遗产的人。
我上下徜徉,左右盘桓,反复沉吟着:古人无欺,古人无欺!城墙根底的石条错落而压,钎印斑斑。其砖夏晒冬冻,尽管有的坏朽,有的蚀然如蜂窝,不过它多是规整方正的。砖大,其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以特殊之法使它质密,承压性强,吸水率小,颇为坚固。我无法看到当年夯筑的黄土之垣,它已经完全为砖所盖了。资料显示,古人选纯净黄土,用筛子过滤了杂质,并按一定比例掺入别的凝固之材,作成城墙。竖插木柱,横贯木梁,使密密麻麻的夯筑之窝茬茬咬合,以增加城墙的推拉力和稳定性。遗憾今之人利用城墙很是轻率,随便钻孔,打洞,附加材料也不考究是否相配,尤其是乱抹混凝土,让我一再摇头!
西安城墙的实用功能一旦消失,它的审美功能便产生了。考察它的结构,欣赏它的格调,轻轻摸一摸它的砖以试探其独具的质感,在一片明月下沿着城墙而行,体验它的宁静和沉默,可以发现人是一个有灵魂寓体的生命,甚至会惭愧自己把宝贵的日子都忙丢了。
选自《长安是中国的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2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