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门
(2019-05-27 21:28:38)
北院门159号是一个幽深的庭院,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作衙门,或是官员办公之所。
现在它驻西安市莲湖区权力机构五个。中国共产党西安市莲湖区委员会,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政府,西安市莲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莲湖区委员会,中国共产党西安市莲湖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皆在这里。
2011年3月1日之前,西安市人民政府据此办公。第一任市长贾拓夫1949年5月25日开始于斯掌权,最后一位在这里履职的市长是陈宝根。2011年2月28日,陈市长率其官员咸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
1949年5月2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前这里为中华民国西安市政府所有,由市长王友直指挥的西安市民众自卫总队在此,西安市军警宪特联合汇报秘书处在此,西安绥靖公署交通处在此。陕西省卫生处和陕西省卫生材料厂,也在这一带。
1933年至1936年,邵力子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在此办公。1918年至1925年,刘镇华为陕西督军,在此办公。1914年至1917年,陆建章受袁世凯重用,长陕西,在此办公。1912年至1914年,这里为陕西都督府,都督张凤翙于斯办公。1911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驻于斯,大都督张凤翙在此办公。
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前,因为慈禧太后携清德宗光绪皇帝一度居这里,遂成了行宫,猝然变得神圣起来。慈禧返北京,这里一直受到保护,有供奉的意思,陕西当局竟不敢用。实际上慈禧一伙之赴西安,是清政府的流亡,甚至是逃难。
这种结果,是由于清政府的决策出了问题。当时危机四伏,大厦摇晃,清政府有人企图利用一下义和团的力量维护其统治。
义和团属于群众组织,成份复杂,暴民颇多。其起源于大刀会或白莲教,主要活动于华北地区,尤以山东与河北为盛。它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到处焚教堂,杀外国传教士,也杀中国的基督徒。
清政府本有新派与旧派之争。新派以光绪皇帝为中心,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策划,也是骨干分子。旧派以慈禧为头子,她欲把义和团作工具,既对付新派,又对付外国侵略集团。大臣载漪让慈禧相信义和团是清帝国之福,遂命刑部尚书赵舒翘引义和团进北京。
数万义团群众在北京毁铁路,断电线,凡中国人藏洋书和学洋教的,老少皆杀,也杀外国使节,倾喷对侵略集团之憎恨。慈禧窃喜,自大而狂,竟在1900年5月25日以光绪皇帝之名,下诏向列强宣战。德国,奥国,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组成八国联军,在1900年8月4日兵发天津,到8月14日便攻陷北京。不料如此,8月15日,慈禧携光绪皇帝及其亲信乘几辆骡车出北京,避难而去,至10月26日抵西安。陕西巡抚端方早就把陕西巡抚部院署装修一番,迎驾于斯。然而慈禧嫌其不敷,遂改居陕西总都部院署,就是所谓的北院。
慈禧到西安来仍要享受,在北院,仅仅膳房便分荤局,素局,菜局,饭局,粥局,酪局,茶局,点心局,各有太监负责。冬有六头乳牛献其喝鲜奶,夏取太白冰雪以制杨梅之汤,做寿辰便调南方绫罗绸缎为她缝衣。虽然意识到自己蒙尘于外,不过照旧卖官鬻爵。浙江施某欲捐道员之职,由李莲英操办,慈禧认为道员之职可以擢两司,价不能少于万金。此贼何等之邪,又何等之毒,又何等之贪,完全是国家之祸!
一旦行宫设西安,西安便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海内进贡,纷纷相拥,于是北院门就出现了种种银号,并有店铺应运而生,以售稀物。
清政府以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应付八国联军的勒索。他们提出了一个名单,要求惩罚。慈禧怕列强制裁她,便一再让利讨好,为八国联军处死官员多位。尤其可恶的是,清政府以列强之意,把刑部尚书赵舒翘列为祸首之一,指示:“斩立决。”赵舒翘是陕西长安人,随慈禧而动,当时就在西安,消息出行宫,绅民统统不服。初有数百人在军机处为赵舒翘请命,接着有数万人聚北院门示威,军机处见势汹汹,请示慈禧,慈禧便下诏赐死。不过赵舒翘到底是如何而死,卒为悬案。
八国联军觉得要求满足了,便在1901年9月7日签订了一个条约,清政府也盖了印。列强撤兵,慈禧估计北京已经安全,便决定回归紫金城。陕西当局令西安人悬灯屈身送驾,北院门热闹之极。10月6日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及其文武大臣昂然出行宫,毫无羞耻之色。特别可憎的是,足有3000辆马车随其而驰,御内所进贡和爪牙为主子所搜刮的金银珍宝,尽装马车之上。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此以前,这里驻陕西总督部院署。由陕西巡抚叶伯英主持,在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实行南院和北院的对调,就是把陕西总督部院署从南院移北院,把陕西巡抚部院署从北院移南院。
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此以前,陕西巡抚部院署一直在此办公。一旦清取代明,清的权力机构便堂皇而用明的办公之所。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陕西巡抚鄂恺尝对这里的建筑作了增修。
清沿明制,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驻总督部院署。陕西总督部院署在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驻固原镇,又徙驻汉中,至清圣祖康熙初年整合为山陕总督,辖陕西,兼辖山西,又移驻西安。其位于明留下的正学书院一带,在陕西巡抚部院署以南,为南院,门外就是南院门。反之,陕西巡抚部院署在陕西总督部院署以北,为北院,门外就是北院门。总督以时而易,也多有调动,不过在西安久有总督行台。巡抚可以迁南院,总督可以迁北院,然而南院还是南院,北院还是北院,出出进进的都是官员。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在此以前,这里驻明政府的陕西巡抚部院署。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动土营造,巡抚部院署的建筑初具规模。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巡抚赵廷瑞再动土增其旧制,使巡抚部院署的建筑巍然扩张。他还引通济渠入西垣,出东垣,严峻的衙门就吹拂了园林之风。
有明一代,北院门东边,设布政使司署,北院门西边,置按察司署,清一代便尽沿用之。明的布司理问所廨,布司经历司廨,布司照磨所廨,库大使廨,也尽为清所沿用。凡此权力机构,皆列北院门,在今之西华门大街南侧。
岁月是残酷的,它把种种应该湮没的都湮没了。明的文化遗产,我在北院门看到的只有鼓楼,高岳崧故居,就是所谓的高家大院,还有今之西安回民中学门前的一棵国槐,其干倾斜,根部之皮剥落,十分苍劲。
在明建西安城以前,穿越元,穿越宋,穿越五代十国,穿越韩建所缩建的长安城,北院门一带属于唐的尚书省,仍是衙门。那时候这里就有鼓楼,当然是唐长安城的鼓楼。在尚书省上班的大臣颇多,有进有出,熙熙攘攘。鼓在楼悬,按规定,鼓响而作,鼓鸣而息,他们是不敢马虎的。李贺闻鼓有感,吟诗曰:“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北院还是北院,坐落在西华门大街上,南面而盘,直视鼓楼,现在为西安市莲湖区五个权力机构所用。然而一切都是变化的,如此格局恰恰是变化的产物。西华门大街的南侧,左有陕西省中医医院,又有社会北路,右为民宅,通大皮院,西羊市,化觉巷。在明,在清,这里应该都属于北院门的范围。不过认为北院门仅仅是北院与鼓楼之间的一条街,一条巷,一条道,一条路,我觉得也可以。
此街,此巷,此道,此路,在西安独一无二。它铺以大块青石,冬发寒光,夏生清凉,这也罢了。在这里可以轻松地抬趾移步,没有一辆汽车往来,身心安全,这也罢了。它的两边悉为仿古屋舍,高低错落,窗皆成格,门有水准,这也罢了。它的奇特在于饮食甚繁,几乎都是回族人的经营,炉红望得见,勺响听得见,菜香闻得见,千般吸引,万般招徕,天下之徒,客不分海内与境外,只要到北院门来,不吃一种两种或三种,真的无法向自己交待。此地也是西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通宵经营饮食之所。在过去的漫漫之日,其他餐馆都打烊了,凡夜班工,舞女,赌徒,出租车司机,恋爱中的男女,单身汉,梦游者,写作者,会从四面八方云聚于斯,享受了砂锅,炒米,煮馍,烤肉,烩丸子,拉条子,解馋擦嘴,满足而去。除了饮食,当然也卖西部特产,凡红枣,花生,核桃,瓜子,葡萄干,果脯,要什么货,供什么货。玉器,古玩,文房四宝,也各有一家。国槐两行,不过都算孙子,祖父在西安回民中学门前,那一棵国槐确实够老了。
孙清云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的时候,我曾经往北院门159号去。2004年春天,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会设其论坛,乔征先生、肖云儒先生和我,代表西安出席大会,并各上一个论坛。孙清云市长要接见一下,以壮南京之行,遂能进政府驻室。庭院幽深,可惜当注意风度,目不可以两边放任流盼,所以也未看到什么。有印象的是,一棵或两棵古木,在栋宇之间尽竞其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