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水泉寺村志》序言【4-3】
(2024-09-13 08:33:05)
标签:
《水泉寺村志》序言水泉寺村水泉寺村志张怀群泾州 |
分类: 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 |
是经典民俗传承代表地,以民国《张文亭日记》载,正月、二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十月皆有庙会、祈雨、酬神等民俗,有水泉寺、大兴国寺、大云寺、宝宁寺、龙兴寺、五圣宫、东岳庙、太阳寺、安定县官寺、李阿昌造像碑寺、赵刚造像寺、吴旗头等寺庙。
是泾川名吃国家级非遗水平的罐罐蒸馍主要原创地,以水泉寺、兰家山、后沟、田家沟门、石家沟的罐罐蒸馍最驰名,数百年世家以此为业。
是泾川现代教育的发源地。现代教育的标志是中学教育,1940年省立泾川中学在水泉寺原建筑中创建,泾川、镇原、灵台、崇信四县学霸、俊杰近700人在此毕业,以所读书规模计,相当于古代近700个“进士”由此走出,他们是现代第一代中学毕业生进而是大学生,跻身省部级官员、将军、科学家、文艺家,医学家、实业家、名师名匠之列,仅民国时考上黄埔军校者数十人。80多年前,中学相邻的家户瓦房多是师生租住的“学区房”,历代师生消费之用水、食粮、果蔬、肉油蛋、医疗、薪柴,零售、建筑维修,日常修补之工匠、人力服务,安保、校工、邮政、交通运输,莫不来自本村和村民。村之山水田园是师生散步、踏青、赏景、社会实践、考察社情民意的现成场地,亦是共享乡愁、文化演出、民俗传承现场。一所省立中学在此,是四县唯一的智库,是知识外溢之摇篮,当时的北大、清华、中国大学、西北大学毕业之名师云集,是水泉寺有心人的良师益友,因其传播知识并科普,全村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被全县村落至少早了半个世纪。省立泾川中学迁往一中后,此校为二中、城关中学,上万学子在此毕业。
是泾川现代革命的发祥地,泾川地下党早期组织在北塬发展,去庆阳红区人员来往,必经泾河大桥上北塬,本村的地下党员全力掩护相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来往庆阳的红军、解放军,村民以人力、畜力保运输,全村为其提供粮食、肉油蛋菜、草料、畜力。大军过境时,全村各家、泾川中学、中学师生租寓几乎都住了军队。据《张文亭日记》载,1949年7月27日泾川解放当天及前后,解放军大部住在水泉寺村,其一间租屋住11个解放军。因县城四郊,唯有水泉寺村地域最大,最齐整,人口民居最多,有负载军需的实力。国民党的部队过队伍,这里同样是供给粮草的泾川最大农村“兵站”。
是泾州的第一码头,泾河的第一渡口,以划船、背河为生的船夫、水夫世家富集之村,古代至现代1970年代,有多少丝绸之路上浩浩荡荡的中外商帮货驼之队以渡泾水抵南北。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大使富豪的金舆官轿专车,历朝几十万军队及辎重和急速抢救辅助的弱势群体,都是水泉寺村村民以人力辅助过桥,或船渡、或背负,或抬或推,以达彼岸。
是泾川现代水利的发源地之一,1943年,史文郁、史建功等组建水利生产合作社,在泾川合作银库贷款40万元,用工10万个,建成阮陵渠,全长6.2公里,灌溉川地5000亩,每年增收粮食两千五百余石100万斤。是为泾川历史上民建的第一条水渠,和省建的汭丰渠同时成为泾川历史上第一片规模化水浇地。
是泾川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现代农业的标志技术是嫁接、移栽、掌控温湿度、种子革命;移栽可促再生新根,加茬或延长副茬的种植期,一季变两季,提高产量和质量;嫁接是把两种不同植物愈合生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而快速进入结果期,提高抗逆性,减轻病虫害,使根系发达,抗低温能力强,淘汰老品种。史文郁和泾川中学的大学农学系毕业的老师交往甚密,农学原理顿悟,又请教、引品种于国立西北农学院,1944年起在自家的水浇地里试种稻子、棉花、烤烟、哈密瓜、西红柿,红薯,又先育苗后在麦茬地移栽玉米、高粱、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或嫁接苹果桃李杏;其时,稻子、棉花均有收成,仅因泾川常温比关中低2度而产量低,其余作物均以高产大获成功。
是泾川现代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典型村,1965年,水泉寺大队民兵连军事训练成为全省典型,一时间,展览、照片画像成为系列,男女神枪手、能战者成为那个时代的网红。
是泾川现代农村文艺宣传队(群众文化)的样板村,1960、1970年代,常年有现代戏曲、样板戏演出,不亚于省市剧团水平,男女明星在本村应运而出。
是出过泾川近代走向世界第一人的村,1914年,村民史世堂受美国人之请,去美国学习木质哥特式教堂建造技术,后作为总木工师,在县城建成木质哥特式尖顶高塔大礼拜堂的教堂,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哥特式建筑之一。百年前就去美国“留学”,令今人顿生仰慕之情。
是在一百多年前把罐罐蒸馍传向世界的开放之举发生之地,史世堂去美国学习时带了大量的罐罐蒸馍,漂洋过海40多天,到美国罐罐蒸馍还新鲜如初。澳大利亚、瑞典、挪威、西班牙人传教师每次回国,总以罐罐蒸馍为中国珍品带出国门。
是泾川现代公路大桥、大型拱桥经典原址,水泉寺泾河大桥,是1968年建成的11拱拱桥经典,今存。前身是人车可通的石墩大木桥,是泾川北塬五乡镇十几万人,古今几十代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从故乡走向县城、省会、首都、世界的必过之桥,也是改变命运的大桥,建桥的人力、工匠,所用白灰砂石木材,离不开水泉寺村。
是泾川史上第一座气象站原地,1980年以前的泾川气象站在水泉寺村境建立,50多年间的泾川天气预报由此发出。
是泾川史上第一座水文站原地,黄河水文泾河水文站在泾河北水泉寺地界建立,泾川段泾河水文数据进入黄河水文大数据库。
是泾川现代火车站所在地。
是泾川第一座现代体育场所在地。
是泾川现代第一座中专、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
是泾川当代农村就地城市化第一村。
是国家ΑΑΑΑ级景区、甘肃省大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核心景观大云寺景区所在地。
是人口相当一个乡(如原黑河乡)人口的泾川第一大村。
是多件国宝级文物、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出土地。
是商周城,秦汉城、北魏城,隋唐城、宋金元明古城遗产还深深埋在村内地下的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