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水泉寺村志》序言【4-4】
(2024-09-17 09:41:01)
标签:
《水泉寺村志》序言水泉寺村水泉寺村志张怀群泾州 |
分类: 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 |
仅以文旅景区而言,过去、现在、未来在此地出现的一切景区,实际上都是水泉寺村的景区。
在这个村子的每寸土地上,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李商隐、范仲淹为代表的名人,何尝不曾彳亍、徜徉、流连忘返。
上述所言,与水泉寺村、村民,村志有何干系?
是有了这个村子,养育了五千多口人,全村人以宿命守护住了这片国土之地上地下的国宝、古城的遗址原地,有形无形的历史遗产、文化遗产,直至奉献给新时代。
没有泾州,就没有泾州城。没有泾州城,就没有水泉寺。没有水泉寺,就没有泾州和泾州城。几千年来,历代无数的土著村民,九泉可知。
农村就地城市化,一夜之间,原地坑、大院坑,青瓦青砖之上房、门楼、石狮、拴马桩,窑房相间的家园、古槐、坟园和沉积的乡愁,千百年的住区原貌消失,泪水和不舍被大数据之屏一刷而过。但现代文明的走向是不可逆的,智能时代不会以微信的表情包形式回复:水泉寺的遗产收到了!全球网民不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发生过的一切物与事,有过的文明贡献和人物。而村民们何曾表白?正可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把一个省会城市原地变成一个村子的名称,全国罕见。
如果把曾经的历史文化村的秉赋、智慧、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原成标志式活态,以步行街的物化,利用现代化之后还幸存的泾州故城西北角一隅,即型西城墙及墙上的规模古窑洞、隋唐的水泉寺原址、原貌,被掩埋的共池之池即青凤泉和今天还在饮用的千年水井,完好无缺的八水汇泾州的堡子之沟、兰家山沟、田家沟山水,兼山(五龙山)、阮陵之绿水青山,复原水泉寺原创村貌,而非全国一貌的两层小楼或者小四合院,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是呼之欲出的事。因为遗产秉赋已经超额。
顺理成章地,城关镇有水泉寺这一个名村的核心遗产,加上瑶池、回山王母宫景区,回山龙脉、中原风光、袁家庵、弇山、高峰寺,八水汇泾州之泾河、汭河、合子沟、朝那沟、瑶池沟,凤凰沟景区、夸父峰、安定城楼、彩门城遗产,县城南门陡街州坡、明代刘氏四合院为代表的合子沟两岸古建筑群的整合、梳理、复原,城关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必然。
这不是诗意的畅想,而是乡村振兴真正要做的具体工作。是众里寻她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创新项目,因为我在四十多年间已经把泾州的遗产资源文本收拾停当,只待利用,造福于民。
一部村志,与国史、省志的体面相同,只有规模之分,而无高下之别。一旦写就,无论何时何人读来,总有历代村之地望、人望即中华民族之基因在穿越时空而流动,有古今历代水泉寺村人未竟之梦在纠缠,诚如量子纠缠。
还有,这里是商周至现代泾州第一文明高地,辉煌背后难免不幸,正如相邻主战场牺牲多,高速公路旁车祸多,闹市间丢失多,历代,此间的居民、青年受到世风之撞伤、挂伤、误伤也最多。比如,1966年比别的公社多搞了一次运动,文化大革命和“四清”运动交叉进行,世代以勤劳致富的农民被抄家、补划成地主、富农成分,几十人被误戴“帽子”而蒙冤,曾有人手执铡刃“抹脖”自杀。我们仅以一句行文字报以最大的不平。
等待国家、省市县史学家来写水泉寺的历史,或列入国家社科项目,是不可能的。“还是我们自己写吧。”多少年以后,即使有可能,还是要在本志的基础上来写。因为我们抢救式完成了田野调查,因为这么多的遗产己达到人类意义、国家水平之高度,不需夸张、拔高,不用溢美,仅如实记录,就已经是在纵深、横向比较之下也属于珍稀、不平庸的村志。
官方的一部大志书,总是上百人,以十年数十年分工协作而成。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都不鲜见。而这是几位本村贤达、平民在没有投入支持时自发写成的。其语境和水平,不亚于国史和省志,这是我们最能敬佩之处。在史秉忠主席发起、主持下,乡邦写乡愁,记乡贤,录世相,为人民写史,记百姓之功,水泉寺村史、资源、大事、人物均已入志,可谓水泉寺村为盛世又添盛举,水泉寺村历史文化遗产将以活态向未来。
智能时代以后,人类去月球、火星上都不是神话。彼时,除过兼山(五龙山)、阮陵、八水汇泾州风光还能看见以外,原创的泾州城历史遗产将以现代化方式呈现之际,再看这部村志,其价值或将体现。
2022年2月22日 于京东月燕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