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1977年以前的高平街道(15)
(2023-05-13 21:19:24)
标签:
陈博文《甘肃省》炎宋开疆红灯记泾川北大楼高家坡村 |
分类: 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 |
出了西门直直向西走,是一条胡同,两面是窑洞、房子,是西门生产队的住区。走过几百米,是一个不长不短的坡,叫黄泥坡坡,上去就能看见是三十里铺。
60年代,西门上一出去就是三中,标准的称呼叫泾川三中。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者在这里是中学老师,因为出身不好的名校高材生被分配在这里。1976年,治气候突变,有成分不好的老师,经受不了批斗之苦,逼迫自尽。一个天水籍姓张的老师大学毕业分配在此,文化大革命当中一直被批斗,揭发他写了能叠 一尺高的反动日记,最后被捕,因为没有刑事罪,戴上坏分子帽子,下放到牛家山当农民。1980年平反,回到天水某个学校任教。一个个子高高的很漂亮的女老师,给高平大队宣传队当导演,演出了整本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每一个动作都是她的创作,她完全能够胜任中央戏剧学院老师。三中,文革后期改为高平中学,当地农民至今还叫三中。大门是向北开的,就是两个砖头墩子,两扇大铁门。文革武斗的时候,这里如军事堡垒,戒备森严,有一股腥味,只有614兵团的人才可以进去。三中是有高中的,太平高平窑店飞云梁河黑河罗汉洞泾明公社的学生都来这里住校读高中。从文革红卫兵串联时起,三中出了成为名人的学生,出名靠的是唱戏,《红灯记》《沙家浜》,全本的革命样板戏都能演出来。一个小姑娘领着瞎子的爷爷,清唱眉户大半天,爷爷唱的声俱泪下,这个小剧几乎被演成了经典。
大门进去是中轴线,两面是几排对称的教室,白色的墙壁,蓝色的檐板,书香味浓烈,操场在最南端。改革开放以后,大门开在东墙上,现代门楼很高大,原来的平房被推倒,盖起高楼。
西门十字向南,去梁河的公路之西,是庄稼地,今天高平中学大门外当时只有几户人家,没有店铺。
东门外,起步向南的大路之东,是牛家的平房小院落,门向西开。接着有一个瓦窑,我们生产队一直在这里烧砖瓦。再向南是耕地,没有任何建筑。
民国以前至2010年左右,高平镇北面城墙外从东端到西端,没有任何公家和私人的建筑物。北城墙东端以外有牛家、范家等连续的私人和集体的建筑物。西端以外有尚家的店房和住宅。公路以北,也没有任何家户和公家的集体的各种建筑物,不知道什么原因?
2021.5.13.9.06京东月燕楼
2023,2,14,11,07修改泾川北大楼
2023,2,27,17,06改定于泾川北大楼
2023,4,1,早-20,59泾川北大楼
2023,4,11,11,16,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