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1977年以前的高平街道(14)
(2023-05-12 18:25:28)
标签:
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站铁牛拖拉机高平公社通了电回乡知识青年 |
公社大门向西开以后,门口一条大道通向西南公路,在大道和公路的交汇处往东走二三百米,可以看见公路的北面有一座工厂,这就是出身不凡、高平农业机械化和发电的圣地。1950年代初期,泾川县有了拖拉机站,几十台拖拉机开往各个公社耕地。到了1970年左右,高平公社有了二三十台拖拉机,履带式“东方红”为主,大轮胎铁牛拖拉机也有,农民最惊叹的是履带式拖拉机耕地,比黄牛拉的木犁耕地深一倍以上,粮食产量因此翻番。春夏秋三个季节,东方红拖拉机开出拖拉机站,过柏油马路,马路要铺上木板,一旦履带压坏了柏油马路,那就是政治事件。
到达一个生产队,开始耕第一块地,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几十个生产队的一块地一块地的耕过去,昼夜不停机器,只是换司机。一个生产队至少耕几百亩地,不是耕种玉米地就是耕等待种小麦的地。开机子的人操心耕地,后面有人拿着一个工字形线架上缠的米绳量地收款。每一个生产队有简易的食堂或者在农民家里吃细长面、干凉面、油花子、青辣子、小米米汤,拖拉机司机可以放开饭量吃。当时的农业机械化主要是耕地,五张犁一次过去,在平展展的塬上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小时,一天耕几百亩地,等于上百头黄牛的劳动量,农民怎么能不感激新社会呢?东方红拖拉机后座整个是红色的,有叫谷子的两三岁的男孩脱口而出:拖拉机,红沟子。拖拉机屁股是红色的,自然成了儿歌,喊了几十年。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收割机和脱粒机还没有普及到生产队。
几十台拖拉机,免不了要修理,每个公社就按照上级的政策,建了一座农机站,农民都叫拖拉机站,很快的盖了十几排平房,大多数是职工宿舍,有三五个工房。最牛的是有几十台车床,最好的工种是开车床。然后有电焊,有钳工。最多的产品是车床加工出来的螺丝、轴承,电焊工有做不完的电焊活儿,钳工也不声不响的出手质量一流的好多产品,这就整体叫农业机械化产品。
1969年,兰州市一个大型工厂里下放了一个高级别技术工人,姓黄,他的哥哥在泾川三中当老师,经过他介绍,就在我们生产队落户了。农机站成立,他成了最权威的师傅,他也结束了苦不堪言的本身就是学不会的手工种庄稼、手工在深山里砍柴火,一个月吃不到一顿白面的苦日子。他夫人是高中毕业,也不在土地里下苦,去高平小学当了民请老师,他们在街道边的东门上安了新家。老黄带了几个徒弟,无论多么复杂的车床活儿,都能轻轻松松的做出来。
一时间,每一个大队推荐一两个出身好、聪明伶俐的小伙子,大多数是走后门来的。几十人突然间穿上了工作服,紫红色的,小翻领,袖口和下襟收缩进去,这就是标志性的工作服,是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的区别服装,一律的穿上走在高平街道上,男孩女孩羡慕极了。当时叫回乡知识青年的男儿,最高的梦想是这一生要当接班人,是在兰州去当一名工人,或者在油田上去钻石油,其次是在平凉市当一名保密厂工人,既就是在泾川县机械厂当一名翻砂工人也是求之不得。但是谁能达到呢?一年一年过去,就是没有门路,能在拖拉机站里当工人就是祖坟烧了高香了,就是跳出了农门,这一生就是干上大事了。几十个小伙子,三个月以后都出师了,机床声整天不停,电焊一闪一闪的闪着火花,做钳工的人不声不响,总有干不完的活。他们也没有背着粮食来,农机站就可以从高平仓库里买来白面,每顿饭是一碗大锅烩菜,两个油花,蒸的泡泡的,这一份饭就是吃上了公家饭,几天以后,他们的皮肤一下子好了起来,嫩嫩的。同时期的生产队里,玉米面黄黄都吃不饱。他们每个月还能领到十块钱、十几块钱的工资。
紧接着有了一台发电机,皮包线不知不觉的接到了公社的办公室里,也拉到了街道中部的、全公社最大的一个舞台上,公社的其他单位也都有了电灯泡。大概是197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街道跟前的人前头人、其他村子的年轻人几乎挤满了广场,天已经黑了,舞台上黑乎乎的,西门上的一两个小伙子在舞台上架上梯子,一个长得很怪最爱做鬼脸的小伙子爬上去,手里捏着一个白白的15w的泡子,台下人看不见,他从卡口的灯头上一拧,一个灯泡亮了,下面上万人哗一声大喊,几乎等于说,电万岁!高平公社用电的历史就在这一个晚上这一个灯泡上开始了。他上上下下安了三个灯泡,亮了三次,他做了三次鬼脸,这是他这一生的高光时刻,再也超越不了。从此,高平公社的文艺演出就在电灯下面,大家感觉到和白昼一样。如果放在今天,不过就是一根蜡烛点燃的感觉。在这之前,唱戏演出一直用的是汽灯。高平公社通了电,指的是街道上。乡下每一个生产队、每一户全部通上电,是十年以后的事。农机站,农村男孩心中的高平地区“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厂”,公社一级的中央大型企业,就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