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贵平白莫玄深

(2010-06-27 06:22:16)
标签:

诗贵平白莫玄深

杂谈

分类: 百字小说

                          诗贵平白莫玄深

 

  诗词是典雅的艺术。但典雅不等于玄深奥秘。有一种取向,以为语言愈奇险愈好,用典愈艰深愈好,好像愈难懂愈才表现其功底的深厚,诗词家应该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他们的作品甚至要搬着字典阅读。这,怎么能够体现诗词的韵味和乐趣,又怎样和读者交流呢?还有的不惜笔墨,洋洋洒洒地注解一番。其实,注解那么多,无非说明你的诗本身没有说明白,缺乏充分表达的能力而已,岂有他哉!

 

  关于诗词的表现形式,艰深和平白的对立古已有之。历史是公正的老人。世事沧桑,春秋百度,玄奥艰深“掉书袋”或“钻牛角”者如大河流沙,杳无踪影。有的只保存在研究者的课题中。而生活化口语化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作品如白居易那样的诗和柳永李煜的词,却长久流传,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人刘征的“我谓月,且欢笑,莫神伤。管他阴晴圆缺,只当捉迷藏”(水调歌头·秋月),“莫道又荆棘,毕竟多芳草。检点人间万古愁,一点丁丁小”(卜算子)等等,这些诗句,是通俗易懂的,贴近生活的,不弄玄虚的,不刻意雕琢的,有时甚至不大讲究格律严整的,他们是却能长久地跨越时代,博得大众的喜欢,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实践论的视角看,大众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是评价任何文化艺术样式包括诗词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标准。诗在书册,诗在碑刻、当今又有了诗廊和诗墙,这是人们记录和传习的重要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深入人心,在民间传扬。我们农民 的父老,工人兄弟,渔樵牧竖,都能够随口几句“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说明诗的生命力在民间,因而不朽。

平白非易事。真正的高手,是用通俗平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韵味,意象和意境。其间有生活的积累,更须创新、和磨练的功夫。结论:

艰难用典掉书袋,拮据聱牙费疑猜。细数流传千古句,皆从平白语中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