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的寿命

(2013-08-02 13:25:44)
标签:

工商总局

企业生存时间

管制

上头成本

杂谈

分类: 评论

企业的寿命

 

华说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是在目睹众多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沉浮之后,人们发出的感慨。仿佛夜空中的烟花,骤然升腾、绽放,坠落,又如同天际划过的流星,瞬间灿烂,随即消泯于黑暗之中,这些曾经的明星企业似乎在不经意间冒将出来,一时红遍大江南北,但往往不久便祸起萧墙分奔离析,破产、倒闭、关门,短则三年,长则五年,近乎宿命一般。

 

自然,“各领风骚三五年”云云,只是人们的经验之谈,言其“红颜薄命”也,非实指也。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一结论得到了最新发布的一组研究数据的支持。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和信息中心本周发布的一份名为《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说,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全国新设企业、注吊销企业生存时间等数据发现,国内企业成立后3-7年为退出市场高发期,即企业生存时间的“瓶颈期”——“根据2000年以来新设立企业退出市场情况来看,企业当期平均死亡率呈倒“U”型分布,即前高后低、前快后慢态势。企业成立当年的平均死亡率为1.6%,第二年为6.3%,第3年最高,为9.5%。总体来看,企业成立后的3~7 年当期平均死亡率较高,随后渐趋平缓。以上情况说明,企业在其成立后的第3年开始进入死亡高发期,一旦度过了“七年之痒”,死亡率开始有所下降。”

 

这份分析报告同时也揭示了另外两个现象。其一是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生存时间”。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全国退出市场的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个行业企业数量最多,占退出企业总量的63.0%;电力、热力、燃气以及水务、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平均寿命最长,都超过了8年;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平均寿命最短,均不到5年。其二是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时间”有异。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企业存活率与注册规模呈正比的态势,较大规模的企业存活率比规模小的企业高。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当期死亡率越低、趋势越平稳。

 

这两个有关企业“生存时间”的结论,显然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与人们日常的观察所见一致。街头的服装小店开了关、关了开的一幕常见,有谁觉得新鲜?但银行倒闭破产一定是重大新闻,为各大媒体所争相报道。同样,小区旁边的小夫妻开的房产中介关门了,除了当事人没有谁会关心,但如果是一家全国知名的连锁房产中介倒闭了,则一定是震动社会的公共事件。显而易见,企业的寿命与所处的行业以及规模的大小相关,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

 

问题是,企业的寿命,为什么与所处的行业以及规模的大小相关?其内在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分析报告的解说是,在行业差异方面,是“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如金融业,准入门槛高、企业实力强,平均寿命基本保持在8年以上。”而“相比金融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在房地产行业中数量比重大,准入门槛低,对经济环境和国家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整比较敏感,企业进入退出比较频繁,致使房地产行业平均寿命较低,为4.49年。”在企业规模大小上,则是 “大规模企业由于其抗风险能力比小规模企业强,其生存曲线较为平稳;并且由于行业进入政策、规模经济、技术等的壁垒,进入市场较谨慎等原因,较大规模的企业存活率比规模小的企业高。”以事实解释事实,说了等于没说一样。

 

以愚观之,企业的寿命与所处的行业以及规模的大小之所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答案只有两个字:“门槛”。但同样是门槛,行业与规模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因素和生成条件。行业差异对企业寿命长短的影响,其门槛是外在力量筑就的,而规模大小影响企业寿命的“门槛”则源自内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

 

先说行业差异的“门槛”。分析报告的数据说,电力、热力、燃气以及水务、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平均寿命最长,而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个行业企业的死亡率最高。众所周知,在国内,诸如电力、金融这些行业,不是想进就能进去的,它们有一系列复杂的政策制约,要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层层审批。也就是说,这些行业是被政府所管制的。凭借着行政管制这道人为的“门槛”,将众多的竞争者排除在外,从而使得已经在内的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垄断租值”,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寿命焉能不长?!反观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则没有这种外在的保护,进出自由,竞争自然格外激烈。肉搏战之下,自然也容易“壮烈牺牲”。这样看,分析报告所呈现的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平均寿命的差异,其实反映着不同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那些企业平均寿命短的行业,往往是市场开放程度高;而那些所谓“长寿”的行业,则不过是市场开放度低,行业管制多罢了。

 

那么,在同一行业中,为什么大企业的生存率较高、寿命较长呢?这里的关键,是因为“上头成本”或者说“租值”大小不同。所谓“上头成本”,是指那些已经下注但覆水难收的投资。这些投资是“历史成本”,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成本是因为有选择而起,历史成本没有选择,不是成本。成本只能向前看。这些已经下注的投资里各个生产要素已经无法“另谋高就”,但这已经下注的投资有另一个选择,就是将这整个企业或者整盘生意卖出。其所值,并不等同于原先的“历史成本”的数额,有可能高,也可能低。因为企业有这种选择,这已经下注的投资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也就是所谓的“上头成本”。“上头成本”是一项租值,因为其变动并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供应行为。其所值,是由市价减去直接成本之后的所得的综合。

 

企业的成本,由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两大块构成。直接成本是不生产不需要支付的成本,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行为。如果经济不景市价下跌,跌进去企业的直接成本之内,企业收不抵支自然关门大吉。。大企业上头成本”也大,市价下跌,首先切进的是“上头成本”,不过少赚一点而已,但小企业“上头成本”小甚至接近于零(这就是所谓的“边际企业”了),一旦价格下跌,就直接切进了直接成本,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关门为上。也就是说,“上头成本”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退出顺序。“上头成本”越小,越容易退出市场,反之,“上头成本”越大,则越晚退出市场。此所以大企业的寿命长于小企业之故也。

 

很显然,“上头成本”是一道门槛,因为它维护着已经入局的投资者。后进者想要进入,也要做类似的投资。而这对后来者而言,是一笔可观的直接成本。这足以令后进者为之三思。自然,这道门槛是由市场形成,并非依靠外在力量。

 

有生必有死,优胜劣汰,是市场的铁律。在市场竞争生存的企业寿命的长短,其实是无需人们操心的。对主事者而言,重要的是打破垄断,放开管制,去掉人为的阻碍企业进出的“门槛”,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

 

2013/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冷饮乾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