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总公司:名号与实质
(2013-06-27 11:07:37)
标签:
高铁打折货运改革市场企业局限条件杂谈 |
分类: 评论 |
铁路总公司:名号与实质
——中国铁路的市场化之路之一
华说
天气一天天地热起来,神州大地从南至北渐次进入了夏季。
暑期来临,客运市场照例也迎来了旺季。航空、公路市场一向竞争激烈,为了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行内的企业早早地推出了针对性的暑运计划。不过在今年,除了面对业内的竞争之外,它们还将迎接外来的挑战。因为向来唯我独尊的铁路也放下了身段,掺和进来了。
中国铁路总公司6月21日对外发布消息说, 为适应市场需求,在7月10日至8月31日期间,京广、京沪高铁部分动车组列车的商务、特等和一等座票价,按不同时段实行特惠。特惠幅度分别为:在预售期1至5天内实行8.5折特惠,在预售期6至20天内8折特惠。引人注意的是,这是京广高铁开通以来第一次打折优惠,而之前曾经尝试过票价打折的京沪高铁则是首次将范围拓展到一等座。
在此一周之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在货运领域刚刚发起了一项声势浩大的改革。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的改革方案,此番铁路货运改革的核心要点,大抵有四:一是改革货运受理方式。简化手续,拓宽渠道,敞开受理,随到随办,给客户提供最直接、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务;二是改革运输组织方式。根据客户的运输需求编制运输计划,及时安排装运,提高运输效率;三是清理规范货运收费,执行国家的运价政策,坚持依法合规、公开透明收费;四是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实行“门到门”全程“一口价”收费,推动铁路货运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
熟悉国情之人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上述举动,的确非比寻常。在国内,铁路部门向来被人们称之为“铁老大”。既然是“老大”,自然有老大的架子和气派,只有人家求我的份,没有我求人家的道理。表现在市场上,便是目空一切孤傲得很,无论市场风向如何变幻,东西也罢,南北也罢,我自屹然不动,盈利也罢,亏损也罢。因此,无论是客运的高铁票价打折优惠,还是货运的“一口价”与“门到门”服务,都明白地显示着一种姿态的转换,而且其转变之力度,不可谓不大。
对客户和消费者从视若无睹到主动讨好,前倨而后恭,中国铁路联袂而来的变化,其源头要追溯到今年的3月乃至更早。当然,标志性的事件,是3月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挂牌成立。当此之时,颇有人怀疑其“换汤不换药”。然而现在看来,从“铁道部”到“中国铁路总公司”,确乎不单是一个名称的转换,而是有着实质性的进展:一个政企不分的组织向一个企业转变。六月以来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两次出手,便是这转变的一个表征。
实际上,这种转变也体现在细节之中。譬如说,此番针对暑期的京广、京沪高铁高铁票价打折,只限于商务、特等和一等座等高级别席次,而上座率最高的二等座被排斥在外,由此而招引了不少非议之声,甚至有人斥之为“假打折”、“伪市场”。不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慷他人之慨,或者确实无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乃是企业基本的生存之道,亦即所谓的“市场化之路”。 既然二等座最为抢手,上座率高,则显示着价格定位符合市场需求,自然无需调整;倘若二等座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则表明价格偏低了,非但不应减价,而且应该涨价。你何曾看见企业对热销的、供不应求的产品进行打折促销的? 商务、特等和一等座等高级别席次因为价高而问津者少,显示着这价格定高了,通过打折优惠降低价格,吸引更多的乘客,是在自觉地运用需求定律。应市场而动,正是一个企业应有的基本特质。
选择商务、特等和一等座等高级别席次打折,其实显示着京广、京沪高铁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认识。此番高铁票价打折所针对的竞争者,不是公路,而是民航。在京沪、京广两条线路两条黄金路线上,高铁一等、商务以及特等座乘客基本以商务客为主,这是高铁和民航争抢的最重要目标群体。此番打折之后,一线路段的折扣票价已经低于飞机票,或者逼近飞机票。譬如说京广高铁北京到郑州段,高铁一等座最低票价为495元,8折优惠后价格约为396元。而7月10日至8月31日民航最低机票价在660-870元之间浮动。高铁折扣票在此路线上的具有价格优势。又譬如说京沪高铁天津到上海一等座高铁最低票价为853.5元,8折优惠后票价约为683元。而7月10日至8月31日期间,该航线机票最低售价在520-600元之间浮动,高铁票价高于飞机票,但其差距已经不大。不难想象,今年暑期高铁与民航之间会有一番激烈的客源争夺。
不要指责高铁为赚钱不肯对二等座打折,或者抱怨商务、特等和一等座打折幅度不够大。赚钱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所服务的消费者之福。因为只有有钱可赚,企业才可能持续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唯有让其尝到赚钱的甜头,它才有动力千方百计地讨好消费者,为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此番暑期高铁打折促销成效明显,可以推定,中国的铁道线上,将会出现更广泛、更频繁以及花样繁多的打折促销,更多消费者因此而获益。
发生于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一系列变化,当然不是这一名号的带来的,而是源自其背后局限条件的变化。正是这些局限的改变,导致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迎着市场向一个企业蜕变。这些局限是什么?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1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