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医院自制药越来越少

(2012-12-16 13:59:50)
标签:

秘密

技术含量

公共服务

生活中

药材

杂谈

分类: 评论

为什么医院自制药越来越少

(医院自制药的衰落)

 

华说

 

吃晚饭的时候,看到本地电视台播放的一则新闻,忽有所思。

 

是一则关于医院自制药剂的报道。报道说,一名患者去华山医院,要求医生开几盒“复松霜”,却被告知这种医院自制的药剂已经停止生产了。而在儿童医院,专治咳嗽的“百得灵”也不见了踪影。记者随后的调查发现,这并非个案,越来越多的医院自制药正在消失。原先,上海二级以上医院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制剂室,但到目前,拥有制剂室的医院仅剩下20家左右。与此相呼应,自制药的品种也从之前的七八千种锐减至一千多种。

 

不是自制药没有需求,众多在医院消失的自制药在患者中“口碑”甚好:疗效显著、价格低廉。那么,为什么医院自制药日渐衰落?报道给出了二个原因。其一是主管部门要求自制药必须是市场没有供应的药品,而如今市场上的药品供应丰富,于是乎很多自制药被替代了。其二是自制药的“门槛”越来越高。一方面医院制剂室的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人员素质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必须达到GMP的标准,建设一个制剂室相当于新建一个药厂;另一方面是医院的制剂室的验收,也从每5年一次缩短至3年一次。与此同时,自制药也需要进行再注册,申报时必须提供项目的临床前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料,并取得制剂品种批准文号,其手续跟申报一种上市销售的新药基本相同。

 

乍看之下,上述的理由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想来,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先说第一个原因。原则上,大略地看,任何一种药品都可以有替代品;而从细微处看,任何一种药品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倘若医院真有积极性生产自制药,则所谓“自制药必须是市场没有供应的药品”不会形成实质性的约束。难道现在还在生产的一千多种自制药都是“独门秘方”,市场上没有任何药品可以替代?事实说,不可能。再说第二个原因。无论是医院制剂室硬件和软件标准的提高,还是验收监管的从严以及审批手续的繁琐,都意味着医院从事自制药生产成本的提高,但生产成本的提高,显然并不能直接导致其停产。对医院来说尤其如此。

 

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医疗是一个讯息费用奇高的领域。通常而言,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物品或多说少会有所了解。但在医疗市场,作为消费者的患者往往对所购买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一无所知,基本上全凭医生处置。一个患者,在就医前可以选择去某一家医院治疗,但到了这家医院之后,接受什么样的治疗,购买什么样的药品,大抵由医生说了算。而且在现有医药一家的体制下,患者拿了处方之后,只能在医院的药房里购买药品,别无选择。这样看,医院是一个垄断者。而人所皆知,垄断者是一个价格决定者,而不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它具有定价权,当生产成本提高时,它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将这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同理,当随着自制药“门槛”提高,自制药的生产成本上升之时,作为一个垄断者,医院完全可以提高自制药的价格,将这成本转嫁于患者。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一幕并没有发生,呈现于现实的是另外的一幕:大量的医院自制药停产。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的关键,是“价格管制”的存在。医疗,一向被视为“公共服务”行业,其价格——无论是医疗服务价格还是药品价格均为政府所决定,医院本身无权过问。医院的自制药自然也不例外。当药品的价格被管制在市场价格之下,供应者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之时,其结果,必然是停止向市场供应。这些年来频频上演的药品“降价死”,以及大量医院自制药的消失,只不过是这一逻辑的现实印证。“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说得多么通俗易懂!

 

实际上,大量医院自制药的价格偏低是明摆着的事实。在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当下,众多的医院自制药的价格依然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前一段时间,本地媒体报道的一则消息说,华山医院的复方克林霉素凝胶受到痤疮一族热捧,即使要排上数小时的队,患者们仍然风雨无阻。该药的价格多年来始终保持在四五元左右。但在淘宝网上,有人公开叫卖“代购”此药,价格飙升至30多元,依然不缺乏买主。自制药的价格是高是低,于此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矣!

 

可以推断,从之前的七八千多种到如今的一千多种自制药中,在医院中消失的那六七千种自制药,必然是廉价药,而保留的一千多种自制药,必然是自制药中的价格较高者,它们的价格,反映着市场价格,最起码,接近于市场价格。医院生产这些自制药,整体来说依然有利可图。或者要问,那些消失的自制药是否太可惜了?可惜是当然的,但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这些自制药之所以受到患者欢迎,不在于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疗效,而在于其价格相宜。在市场之上,有着可以替代这些自制药的药品供应,只不过同样的疗效,自制药的价格远比与市场供应的药品便宜。问题在于,价格便宜的优势,在自制药门槛日益提高,医院必须投入巨资升级改造原有制剂室的硬件和软件,或者新建药厂的前提下,在药材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实下,从事生产价格10余年不变的廉价药无疑显得过于奢侈了,以至于成为了医院生存发展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其为医院所最终抛弃自然就势所必至。

 

同样可以推断,未来能够继续坚持供应自制药的医院,必然是那些有名的大医院。一则是因为这些大医院名医云集,其研制的技术含量高的自制药品类众多,价格自然也相对较高,因而能够承受成本的大幅提升。二则是大医院因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自制药定价上,与物价主管部门的谈判中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另一方面,当出现亏损的时候,也更容易争取到政府的补贴。

 

或者要问,那些拥有配方的医院,是否能够将自制药的生产外包于制药企业?回答是,可以一试,但可以外包的自制药有限。一方面是自制药只能在本医院里使用,而不能向市场供应,因而产量小,成本居高不下,廉价于是乎不可能。更为关键的另一方面,涉及到知识产权,近乎无解。一部分可以申请专利的自制药,医院可以通过相应的合约,将生产外包于制药企业,尽管由此引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从不缺乏。但大部分自制药基本上不可能如此操作,因为自制药的知识产权,主要是属于“商业秘密”一类。其保护,不是基于法律,而是依赖于严守秘密。倘若申请专利公布于众,是拱手相让与他人矣。

 

2012/12/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