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突击花钱”为什么屡禁不止

(2012-12-11 10:34:04)
标签:

突击花钱

预算体制

局限条件

杂谈

“突击花钱”为什么屡禁不止

(“突击花钱”之惑)

 

华说

 

年终岁末的报刊上,大抵也就是这些消息。商家们的“大甩卖”开始了,“保姆荒”来了,年终奖多了少了……当然,这里少不了“突击花钱”的身影。

 

今年1到10月份,全国财政支出92736亿元。这是财政部最近对外公开发布的一个数据。很简单的一个数字,却引发了一场舆论波澜。因为按照年初的预算,今年全年的财政支出为124300亿元。是一道小学生的算术题:两者相减,意味着在在年底两个月中,有超过3.1万亿元待支。如果考虑到超支的情况——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额超过预算额的9%,那么,年底支出的钱将会更多。

 

这是国人熟悉不过的一幕,年底“突击花钱”是也。“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和家庭一样,不同的单位也有不同烦恼。年关将近,当一些单位苦于无钱可花的时候,那些忙于“突击花钱”的单位却苦于无处花钱。对它们而言,当下的重中之重,是千方百计地努力完成那尚未完成的“财政支出任务”。

 

年底“突击花钱”之现象,众所周知,源自现有的预算体制。从时间上看,国内每年的预算周期为1到12月份的自然年,但预算案提交全国人大审查是每年的3月份。因此尽管预算早就提交上去了,但往往要等到下半年才能拿到资金。审查周期和自然年的不同步,是造成延迟支付和年底集中支付的原因之一;分内容看,国内预算执行基本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又分为人员工资和公务经费。一般而言,人员工资是每月支出固定,公务经费和项目支出在月度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诸如像工程款项支付、专项采购等大抵都会放到年底执行。

 

倘若真是如某些专家所言,所谓的“突击花钱”只是月度支出的分布不均,年末的集中支出造成其在全年开支中比重较大,则其属于“技术问题”,并不会因此而“舆论哗然”。显而易见,公众的矛头所向,不在于此,而在于彼:明明可以少花乃至不花的钱,因为为了完成“支出任务”,想尽办法多花甚至胡花乱花。一言以蔽之,“为花钱而花钱”也。姑且不论“突击花钱”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单从资金使用这个技术角度而言,也是“无效率”的,是一种“浪费”。作为纳税人的民众为之“情绪激动”,即在于此。

 

不是民众过于神经敏感,实在是这样的事例几乎俯拾皆是。记忆所及,这些年来发生于各地的“天价采购”事件层出不穷:湖南省财政厅、文化厅在一次政府采购中,原本1500万元可以完成的采购最后却以3000万元成交;辽宁抚顺财政局采购苹果iPod4作为U盘;有苏州交巡警支队采购21台iPhone4做警务通;黑龙江公安厅采购一台笔记本预算超4万;云南省曲靖市科协采购3台苹果IPAD平板电脑……毫无疑问,这些见诸报端的事例,是“突击花钱”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冰面下的涌动的暗流,其汹涌之势可想而知。

 

然则何以这些“吃财政饭”的单位要如此拼命地花钱,以至于为了“花完预算”而不惜“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牵涉到现有财政预算的一个重点:国内财政预算的制定,是以上一年的财政支出为基础,再结合一定的增长比率,确定第二年财政预算。这样,如果当年的财政开支没有用完,第二年的财政预算就会减少,而来年因为实际需要申请追加预算却难上加难。这样,为了保证明年的预算不低于今年,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花光今年所有的钱!是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在现有的预算体制下,却是一种错误!于是乎,“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 尽管三令五申明文严禁,年末“突击花钱”的一幕,依然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轮回着。

 

问题是,“突击花钱”现象的存在,“久已夫非一日矣”,是老生常谈。“突击花钱”之源,植根于现有体制,亦是路人皆知的事情。病象明确,症结之所在亦已确诊,对症下药,根治这“突击花钱”,很显然,需要变革现有的预算体制。然而奇怪,人人皆不满于“突击花钱”,认为这一现象需要改变,人人又知道“突击花钱”的病根所在以及施治之法,但“突击花钱”却依然在每年的年底“招摇过世”,这是为什么?

 

正确的回答,自然是因为现有预算体制变革的费用高昂,令主事者望而却步。也就是说,维持现有预算体制的成本,低于改革本身的费用以及新预算体制的运行成本。可以推断,如果现有预算体制的成本骤升,改革的费用下降,这转变必然会发生。然而,这是定义性的解释,是“经济人”假设的同义反复,实际上也就是没有解释什么。因为,变革没有发生当然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局限条件决定着现有预算体制的稳定,决定着改革费用的高昂?

 

解释“突击花钱”容易,指出现有预算体制的关键条款即可收获有说服力的答案。但要解释和这预算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却难乎其难。这难点,就在于不知道局限条件尤其是关键局限条件。只要知道这局限条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至理之言也。

 

2012/1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