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中国式”的走红

(2012-10-27 10:15:58)
标签:

中国式

交通规则

接送孩子

劣根性

局限条件

分类: 评论

论“中国式”的走红

 

华说

 

一夜之间,“中国式”一词忽然红得发紫。

 

这不是“中国式”的第一次走运。记忆所及,早几年前,因为一部名为《中国式离婚》电视剧的热播,“中国式”一语曾经一时风行。潮起必然有潮落,时间一长,渐渐地也就落寞了。不曾想,时来运转,“中国式”迎来了第二春。

 

此番“中国式”的再度走红,其实颇有些无厘头。最初的源头,是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调侃了一下国人过马路的行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将这一行为命名为“中国式过马路”。无意插柳柳成阴。这条小小的微博赢得了广泛的共鸣,迅疾被众多的人们转发、评论,以“病毒式传播”的方式扩散开来,成为网上流行一时的段子。而此后传统媒体的跟进,则可谓火上浇油推波助澜,“中国式过马路”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了。

 

话题一经展开,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和逻辑野蛮生长。有了中国式过马路,就有翻越马路护栏的 “中国式跨栏”,开车强行变道的 “中国式并线”,逆行造成堵车的“中国式堵车”。并由此而生发开来,家长拥挤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上下学的 “中国式接孩子”;限行、限购、拍卖牌号治理拥堵的 “中国式治堵”;母女共赴相亲会盘问男孩是否有房有车有存款的“中国式相亲”……总而言之,“中国式过马路”的星星之火,迅速燎遍了整个草原。“中国式”近乎泛滥成灾,普覆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式”的一路高歌猛进中,人们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调侃——心态是轻松的、从容的,逐渐演化为讽刺——心情开始有些沉重,并最终转化为指责——进入愤怒的通道了。由自嘲而至于微讽终至于批判的过程中,事情的性质逐渐地越发地严重起来,起初只是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已,渐渐过渡到到国民的文明素养欠缺,终于无可避免地上升到了“民族劣根性”的高度。没有疑问,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思维”。

 

“中国式”不胫而走,“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大人,此事必有蹊跷。”“大人,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是李元芳的标准答案。不过以愚观之,“中国式”一事,既无“蹊跷”,其背后也没有“一个天大的秘密”。它只不过是“存在即合理”这一命题的事实陈述罢了。

 

从语法说,“中国式”一词是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因此,“中国式”一词,是对紧随其后的“过马路”、“接送孩子”、“相亲”……之类行为的一种阐明和解释。换言之,是指出了这些行为的“局限条件”:发生于中国这一国度,发生于当下社会这样的时代,发生于中国人这一群体之中。显而易见,这是说,倘若非其地、非其时、非其人,则上述行为不会发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何也?局限不同也。“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现象的确常见于国内而于别处少见。自然,你可以将其归咎于“人的素质”。然而,在我所在的城市,区区在下不止一次看到,那些来自据说是来自极为遵守交通规则的国度的人们,在“闯红灯”时和国人一样的奋勇,丝毫不落下风。是因为他们被国人同化而素质低了么?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是在国内现有的规则下,人们“闯红灯”所付出的代价不足以制约这一行为发生。

 

“人多力量大,没有车敢撞我们”也罢,“法不责众”也罢,既然违规的成本近乎零,其发生之频繁也就势所必至。在这一点上,驾驶员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反证。众所周知,相比于行人,国内交通规则对机动车驾驶员安全驾驶的要求更为严格,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很严重。同时在高科技的协助下,城市里安装了大量的“高清摄像头”,一旦“闯红灯”,“有图有真相”,驾驶员无法逃脱处罚。也因为如此,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如今在城市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安装有摄像头的重点路段,机动车远比行人“守规矩”。

 

“中国式”所指之局限不同,不限于地域上的中外有别,亦涉及时代的变迁。“中国式接孩子”即其一例。“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会上演‘中国式接孩子’,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彷如集贸市场。与之相对照,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这是对“中国式接孩子”的生动描述。但最后的说法,其实是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因为向前追溯二三十年,在中华大地上,也是“几乎不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是的,在区区在下还是“祖国的花朵”的年代,几乎看不到有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的身影。是现在的爸妈比过去的父母更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不是。然则何以会有如此大反差?答曰:时代不同了。譬如说当年上下学的时候,有哥哥姐姐一路同行,现在因为“只生一个好”,形单影只;譬如说当年左邻右舍挤在“同一屋檐下”,孩子们上下学的时候可以结伴而行,现在居住条件改善,住进了高楼大厦,隔壁邻居可能“相逢而不相识”,遑论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譬如说当年农村上小学不出村,上中学不出乡,城市中小学也在家附近,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众多的中小学撤并了,加上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孩子们的上学之路越来越长;譬如说当年父母都是双职工,接送孩子“有心无力”,现在则有“全职太太”和“家庭主夫”出现;譬如说当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为孙子孙女众多,无法一一照顾,如今往往是四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君不见,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大抵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早早地在学校门口等候,对他们而言,非但不是累赘,而且是生活的一大乐趣!……诸如此类的时代差异,“中国式接孩子”的应运而生,固其宜矣。

 

无视上下左右,不顾前因后果,放言高论“中国式XX”乃是“民族劣根性”云云,论者或者自得于、陶醉于所谓的“深刻”罢,但其实是不省人事之谈。抹去附着于“中国式”的褒贬色彩和是非判断,“中国式”的出现和走红,其实倒是意味着一种看待问题的客观态度。它提醒着人们,在知人论世的时候,动辄以道德褒贬为能事,于事无补,亦无助于问题之解决。唯有从局限条件的转变着手,才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厘清事实的真相。进而言之,倘若那些冠以 “中国式”为前缀的行为和现象的确需要改变,则应努力促使局限条件的转变,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不是责之为“素质”、“劣根性”便以为万事大吉。

 

2012/10/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