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办养老院为什么成为“特权”机构

(2012-10-14 11:04:04)
标签:

福利院

养老院

广州市老人院

特权

五保老人

杂谈

公办养老院为什么成为“特权”机构

 

华说

 

小区的附近,有一片公共绿地。这是老人们的乐园。清晨和傍晚时分,满眼是在此锻炼身体的老头老太,散步、打拳、跳舞……一个个各得其所各有其乐。倘若中央电视台在此找人提问:“你幸福吗?”或许会收获到其所期待的答案罢,而不是诸如“我姓曾”、“队被人插了”之类的神回复。

 

绿地上日渐其多的老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正前所未有地迈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古训,也是这个古老国度的传统。时代变了,“老有所养”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化养老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进养老院成为许多老人的选择。不过在当下,想进养老院特别是公办养老院,可不是一般的难。

 

新华社最近播发的一则消息说,在一些城市,,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譬如说,今年79岁的高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处级干部,为了能够入住广州市老人院,“找朋友打了招呼”;譬如说,在有300多人排队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5岁的朱伯回忆起三年前入住时的情景,颇为自豪地说:“要不是我让女婿找关系,哪能很快住进来,排队不知要排到猴年马月!”;譬如说,在“一个床位千人等”的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住进来的老人一般都要托关系、批条子,住“一福”已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言以蔽之,找关系、打招呼“插队”入住“火爆”的公办养老院,已是行业内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然则这些“特权老人”何以对公办养老院情有独钟?看看报道中的这段描述你就知道了:“若不是门口挂着‘广州市老人院’的招牌,恐怕有人会以为误闯了桃源仙境:小桥流水,绿树成林,一栋栋别墅屋舍俨然。”不止此也。如此豪华的养老院收费几何?居住在此高伯坦率承认,包括住宿、伙食、护理等费用在内的养老开销每月只有1300元。对于他这个每月能领到退休金加补贴总计8000多元的人而言,几乎“零负担”。

 

这并非个案。报道说,公办养老院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普遍在每月1000元到2000元,而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有些地方的民办养老院在入院前还要收取上万元的赞助费。

 

如此奢华的公办养老院每月仅仅1000元到2000元,而与此相对应的民办养老院的收费标准是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两厢对照,问题在此显明了:公办养老院的收费明显地偏低了。为什么会偏低?就因为它是公办的,它要体现所谓的“公益性”,因此它的价格被政府管制了。这其中的内在逻辑,只要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们,是不难明白的。

 

众所周知,在这个万物“稀缺”的真实世界里,竞争无地无之无时无之。有竞争,必然有决定胜负的准则。市场的逻辑,是“价高者得”。这是说,在市场之上,谁出得价高,谁就获胜,价格是决定的胜负准则。但如果价格被管制,则价格不再成为决定的胜负准则。因此,当公办养老院的收费被规定为“每月1000元到2000元”之时,其价格无疑被管制了。也因此,在进公办养老院的竞争中,价格不再成为决定胜负的砝码。

 

问题是,虽然价格手段被抛弃,但竞争依然,必须决出胜负,于是乎非价格的竞争手段被采用。很明白,在公办养老院这里,权势和关系成为决定胜负的准则,谁的权势大,谁的关系好,谁就在竞争中获胜。毫无疑问,在这场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拥有权势和关系的“特权老人”,而那些普通老人,即便愿意缴纳更多的钱也无缘进入。一定想要进去?当然可以,你等着罢,就像“等待戈多”一样等着罢。

 

从经济学上说,这一幕的出现,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的。价格管制必然带来“租值消散”,但“租值”不会因此消散殆尽,因为参与其事的人们,在自私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的过程中,总会想法设法减少这“租值消散”。而最终被采纳的方法和手段,必然是“租值消散”最少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公办养老院在现实中异化为“特权老人”养老院,表明了在价格竞争段被压制,资产界定权利的游戏规则被否决之后,以权势为主要竞争手段,以等级界定权利的游戏规则被采纳。没有疑问,这是一种减少“租值消散”的手段。只不过,那没有消散的租值为 “特权老人”以及养老院的内部人员所分享。

 

在老龄化社会已然来临,“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时代课题的当下,放开管制,鼓励各类民营资本的进入是破解养老院“一床难求”窘境的唯一出路。只要有竞争,市场上自然会提供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养老院,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的养老需求。公办豪华养老院显然与之南辕北辙,非但无效率,亦有损于社会公义。当然,对于那些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于情于理不能袖手旁观,因此政府插手不容易反对。但此类事情,政府也不宜直接介入,“国有民营”可也。具体的建设和运营,大可委托于NGO——非政府组织运作,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即可。与此同时,创造条件引导各类民间慈善组织积极介入亦是一法。

 

区区隶属工薪阶层,无权无势亦非富有之人,却信奉市场。无他,除了真的相信市场之能之外——当然,我也深知市场之不能,也因为“经济人”的本性使然:有市场会比没有市场生活得更好。因为在市场上,总会有人想赚吾等“没有背景,只有背影”之人的钱,以相宜的价格,为我们提供适宜的商品和服务。在等级界定权利的社会和领域中则不然,无权无势,亦无巧言令色逢迎拍马之能,一介草民,如何会有获胜之机会?也因为如此,每见一人明明是平民子弟,却也莫名地跟着他人起哄:“免费”啦,“限价”啦……余深感疑惑,他这是笨呢,还是笨呢?还是笨呢!

 

2012-1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