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说
华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7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大桥的轻喜剧

(2012-10-12 09:45:14)
标签:

交通运输

黄河公路大桥

郑州

限行

成本

杂谈

黄河大桥的轻喜剧

 

华说

 

“免费”的好戏一出接着一出。

 

长达八天的中秋国庆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的大戏刚刚谢幕,有着“亚洲第一大公路桥”之称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永久免费”闪亮登场了。昨天,河南省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自2012年10月8日零时起,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终止收费。回归“公益”后,大桥主体由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管理,南北连接线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郑州、新乡管理。

 

这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因为早在中秋节前,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将于国庆后终止收费的消息已经披露于报端。与这消息联袂而来的,是一则政府通告。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公安厅联合发布公告称,从2012年9月27日起,对行驶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3轴以上(含3轴)大型载货车辆实行分流绕道行驶,原因是大桥有裂缝等病害,需要加固维修。何时恢复正常通行,根据大桥加固维修情况再另行公告。

 

这是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第一次因维修而限行。作为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大动脉之一,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自1986年10月1日正式通车以来,已经“服役”了26年。在此期间,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一直保持着正常维修和养护,没有因为维修而实施限行的先例。因此,此番在免费前夜突然发现大桥“生病”,令一干网友直呼“太巧了”。

 

这一幕轻喜剧,黄口小儿都知道,当然不是什么“无巧不成书”的偶然巧合,而是政府部门的有意为之。很显然,免费必然会导致车流量的猛增,由此引发拥堵以及加剧大桥的损坏,主事者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希望通过“限行”的行政举措来约束过桥的汽车数量。免费带来的拥堵以及相关副作用,国庆期间小客车免收通行费的实践,已经有清楚明白的示范,无需多言(可参看本博客《苦涩的“免费大餐”》一文)。本来嘛,既然有便宜可沾,作为自私自利的“经济人”,自然会一拥而上。俗话说得好,“不沾白不沾”。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一纸公告便能令行禁止,这只是象牙塔中的想象。当地媒体的报道说,黄河公路大桥免费以来,尽管明令禁止3轴(含3轴)以上大货车通过,但大货车依然我行我素,大摇大摆地开上大桥。“放着免费的路不让走,你去劝他走收费的路,他能同意吗?”一名路政人员说,白天还好一点,一到晚上,不少大货车并排、扎堆从桥上通过,拦都拦不住。

 

明明有价的物品,非要无价,非要免费,其结果,是拥堵、交通混乱以及强行闯关。从经济学上说,这是因为价格管制带来的“租值消散”,可以收取的过桥费,被大量拥堵的时间成本、交通事故的损害等所替代了。加强大桥的交通管理么?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出——这是另一种类形式的“租值消散”,足以令当地政府望而却步,现实的松散管理是一个明证。因此不难想象,免费之后拥堵不堪的黄河公路大桥,其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迅速沦落为一座“危桥”而一了百了。

 

从舆论看,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收费之所以为人们“口诛笔伐”,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说这座当初总投资1.78亿元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早在1996年已经还清全部贷款。但此后大桥却继续收费,截至免费之前,该桥的超期收费的金额达到了17亿元之多。那气势汹汹的质问,正由此而来:既然早已还本付息了,投资已然收回,为什么还要收费?

 

已经收回投资的大桥和公路,继续经营几乎是无本买卖,为什么还要收费?乍看之下,这问题不无道理。但其实,这逻辑全部都错,不仅是因为已经收回投资的大桥和公路继续经营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与收费之间并无存在必然联系。

 

喜欢公路免费的人们,无一例外地会将这一行为戴上一顶崇高的帽子:“回归公益”。公益云者,公共利益也,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整体利益了。从经济学上说,即便没有成本,但公路和大桥出现拥挤,也是应该收费的。而收费的出发点,正是为了社会整体利益。因为一个驾车之人,他只关心自己的行车利益。当一个拥挤的道路和大桥上增加了一辆车,这辆车的加入,必然会对其他所有车辆造成负面影响,因为道路更加拥挤,每一辆车的行车速度更慢了。这是说,一个行车人的利益的增加,却损害了其他众多行车人的利益,而且这利益的增加,远低于其他车主利益的损害的总和,因而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应当约束道路和大桥的行车数量,从而达到最高的社会整体利益。而道路的价格——收费是约束行车数量的有效方法。此其一。

 

已经收回投资的大桥和公路,真的是无本经营么?当然不是。因为大桥和公路的成本,不仅仅是建造成本,还有运营维护的成本。即便除去运营维护成本不论,还有一项重大的成本要算,这就是“上头成本”。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为例罢。当初的总投资达到1.78亿元,在经济学上说,这是历史成本,覆水难收,历史成本不在是成本。一旦下了注,当初的投入便成为“上头成本”,只能从租值角度看。这“上头成本”的高低,与当初投入大小无关,从数值上看,也许会比当初投入小,也许会比当初投入大,它是由市场所决定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现在的成本,即是将整座大桥转卖出去的所得。也就是说,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市场净值,是其继续经营的成本,如何是“无本经营”?!此其二,

 

即便从公平正义上说,对驾车者收费,也更能彰显“谁受益,谁付费”的公义原则。天下没有没费的午餐,修建道路和大桥是要花钱的,而花钱的方法,无非有二:一是政府修路免费使用。因为政府的收入来自纳税人,此举意味着道路费用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二是企业修路收费使用,道路的费用由驾车者承担。到底是全体纳税人的钱来补贴驾车者,还是驾车者付费使用道路更具公平性?动辄肩出“公益”的人们,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罢。!此其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倘若造物主真是如此慷慨,这世上的一切物品都是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则人们不会如此纠结,因为这世界上根本不会有价格存在。很遗憾,这只是乌托邦的美梦。在人们生活其间的真实世界里,绝大部分的物品都是“稀缺”的。因为“稀缺”,就有竞争,为了获得它,人们也愿意为之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这代价,表现于市场上,就是物品的价格。因此,想要在稀缺的真实世界里取消价格,历史和现实一再反复证明,其结果,除了悲剧,还是悲剧。

 

2012-1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