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秸秆焚烧为什么屡禁不止

(2012-06-13 09:58:55)
标签:

秸秆焚烧

外部性

空气质量

杂谈

分类: 评论

秸秆焚烧为什么屡禁不止

(秸秆困境)

 

华说

 

这段日子的天气,潮湿而闷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年的黄梅时节提前到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周末在家,打开窗户望出去,一片土黄色,似沙,似雾,似烟,平日里清晰可见的景物,一时变得模糊而隐约。不用说,单从这感官上,就知道这空气质量好不了。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报告说,当日的PM2.5浓度一度超标近2倍。而临近省份一些地区燃烧秸秆,颗粒物通过大气扩散而来,是造成本地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矣。

 

打开电脑看新闻,果然,有关因为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的报道不少,而且似乎东西南北中遍及神州大地。譬如说,从9日开始,江苏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出现明显下滑,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四市PM2.5急剧飙升,当天夜里PM2.5瞬时浓度最高达700 微克/立方米以上,24小时平均浓度均超过300微克/立方米,处于严重污染水平。而在11日,湖北的十堰、襄阳、随州、荆州、孝感、仙桃、武汉等多地出现灰霾天气,最为严重者为武汉。不止此也,“易地而皆然”,秸秆焚烧所引发的空气污染其实在全国范围内上演着。

 

关注时事之人知道,秸秆焚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每年的夏收、秋收时节,神州大地上便会“狼烟四起”,令社会公众为之侧目。秸秆亦因时令而不同,夏季主要是麦子、油菜和蚕豆秸秆,秋天则以水稻秸秆、玉米、棉花秸秆为主。因为焚烧秸秆不仅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而且直接给交通、民航带来安全隐患,这些年来,各地禁止秸秆焚烧可谓不遗余力,那么大的物力、人力投入,但那效果,实在些微的很。行内流传的“年年禁,年年禁不了”一语,已经分明地昭示着现实的困境和无奈。

 

“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快。”往前推十几年,秸秆,还是农民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人舍得将其就地烧掉。秸秆既可以用来养牲畜,又可以拿来烧火做饭,甚至可以作为建筑材料来盖草房。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农村,家畜吃上了饲料,做饭用上了液化气,盖房子用得是钢筋水泥,麦秸稻草早已靠边站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秸秆的价值如自由落体一般快速跌落,最终,曾经的宝贝如今已然成为废物!

 

不仅是废物,而且成为了累赘。因为处理这秸秆,是要有成本的,而且这成本,正在越来越大。以夏收为例罢。小麦收割以后,紧接着就是种植下一季水稻、玉米等作物。这是农民最忙碌的日子,也是最劳累的日子,往往体力透支。这个时候要一本正经地处理秸秆,意味着支付更多的劳动力成本。倘若秸秆留在田里,一方面会妨碍种下一茬庄稼,不仅播种困难而且影响出苗率,给施肥、除草、收割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是一种成本;另一方面,今天的农民不再是当年的专职农民,田里活忙完后急着出门打工挣钱。很显然,在地里收拾一天秸秆的收益远远不及一天的打工收入;倘若雇人,则要支付一天的工资——这又是一种成本。随着这些年来人工成本的上升,一把火烧掉,省心而省力,无疑是一种最为理性的选择。

 

然而,农民的这一行为,虽然对自身而言是合宜,但对他人却产生了危害。焚烧秸秆带来的漫天烟雾,污染空气,影响交通。从经济学上说,这就是所谓的 “外部性”。解决这种“外部性”,一般而言有两种途径,一是管制,政府通过规定禁止某类行为。秸秆的“禁烧令”,即为此种方法。二是将“外部性的内在化”,通过政策的激励,让私人通过权衡利益来自行解决问题。目前,在有些地区,对不烧秸秆的农民进行奖励,以及对焚烧秸秆的农民的进行罚款等措施,其实都是属于外部性内在化的做法。

 

问题在于,从当下来看,无论是秸秆的“禁烧令”,还是奖励或者罚款之类的“外部性内在化”,倘若要真的收到成效,其实施成本和监管费用是在太高了。秸秆焚烧点量大面广,而且分散,而且白天不烧夜里烧、明说不烧暗地烧,要投入多少人力才能实现一一“盯防”?即便是出台奖励和罚款政策,一方面需要奖励和罚款力度足够——目前的奖励和罚款根本不足以吸引和制止农民焚烧秸秆,这需要多大的财政支出?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实施成本和监管费用太高了,所以秸秆的“禁烧令”根本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而只能沦为是一纸文件而已。每年紧锣密鼓的禁烧工作都在烟雾缭绕中尴尬收场,是势所必至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决秸秆问题,当然不能指望“穿越”,让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回到的过去。以愚观之,秸秆的真正出路,大抵还在于秸秆的工业化利用。利用秸秆生产轻质墙板和复合仿实木门产品,生产燃料乙醇以及生物发电等等,在我国都有过探索。未能推广利用的关键,是现有技术条件下,投资大,成本高而收益低,因而无法实现产业化运作。当某一天技术实现突破,秸秆的高效转化成为可能,则秸秆焚烧将自然而然地不成其为问题。只是不知道,这一天会有多远?

 

 

2012-6-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