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区车位为什么“转租为售”

(2012-06-10 10:53:10)
标签:

小区车位

转租为售

楼市调控

变现能力

杂谈

分类: 评论

小区车位为什么“转租为售”

 

华说

 

不约而同地,车位“转租为售”的一幕,在这个城市的众多住宅小区中悄然上演着。

 

我最初听闻此事,是来自一位同事的“现身说法”。从五年前入住开始,其所在小区的车位一直租赁给业主使用,这位同事以每月数百元的价格租赁着地下车库的一个车位。但在大约半年之前,他突然接到物业的通知,车位不再续租。因为有人想购买他所租赁的车位,开价12万元。自然,作为“老客户”,他拥有“优先购买权”。如果愿意,他可以按照此价格买下这个车位。如果不愿意,那么对不起,下月开始请另寻停车之所。尽管心里窝火,但面对“一位难求”的现实,这位同事思之再三,最终还是买下了这个车位。

 

同事的遭遇并非个案。这一段时期,在这个城市,住宅小区车位“转租为售”的行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出售车位的不仅有新交房的楼盘,还有已经售出多年的成熟小区。从公开的报道来看,为了将车位卖出去,开发商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想象力令人拍案叫绝。

 

譬如说,有一个楼盘,拥有上千个车位,车位比达到11.2。自2009年开盘以来,地下车库一直采取出租模式,每月租金400元。因为小区车位配比充足,业主停车不是问题,支付租金后并没有固定车位,哪里有空就停哪里。但今年某一天居民突然发现,近一半的车位装起三角车位锁,每到下班回家,私家车无处可停。开发商宣称,上锁是因为这些车位已被业主买走。但奇怪的是,这些被“买走”的车位,半个多月未见有车辆停放。与此同时,原先租赁车位的业主纷纷接到通知: “你租的车位被买走了,你另找车位,或者赶紧也买一个吧。”

 

另一种手法则颇有“围魏救赵”的古典意蕴。有一个小区,地面停车费原本是每天20元,4月起忽然将地面停车费从20元降到10元一天,吸引周边的社会车辆进入小区停车,同时迟迟不给业主发地面停车证,导致业主地面没法停车,业主想要把车停在自己的小区内,只能乖乖掏钱购买地下车位。

 

最为彻底的,是“只售不租”。新推出的楼盘,一开盘就明确小区的车位只售不租。已经售出多年的成熟小区,则纷纷发出“地下车位不再续租,一律改为出售”之类的公告。这是说,开发商宁愿空置,也不愿意将车位出租。想在小区里停车么?可以,华山一条道,别无他途:花钱买车位。

 

除了痛骂开发商“心太黑”之外,业主大抵也只能如此了。舆论所谓“只售不租”涉嫌违法违规,亦不省人事之谈。地下车位的产权,属于开发商。车位如何处置,是出租,还是出售,甚至空置不用,都是开发商自己的事情,旁人无权干涉。倘若真有所谓“只售不租”的规定,则这一规定本身首先就存在问题。因为很明白,它侵犯了开发商的财产权利。

 

这且勿论。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这段日子里,开发商纷纷将原本用于“出租”的车位,转为“出售”?人所皆知,在个城市,小区车位一直是稀缺的资源。官方发布的数据说,中心城区车位缺口高达37万,尤其是在夜间,停车位缺口达40%。车位有限,而进入家庭的汽车越来越多,车位的升值潜力不言而喻。前些年,开发商之所以“惜售”——出租而非出售,正是看重其增值能力。然则何以“觉今是而昨非”,转租为售了?是车位不再具有保值增值的能力了么?当然不是!巨大的缺口,明白地显示着其升值潜力

 

对开发商而言,转租为售,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说白了,是一种“救急”行为。持续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之下,楼市成交惨淡,而融资渠道有日趋狭窄,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原本寄希望于“守得云开见明月”,过一段时间楼市调控能够放松,奈何“限购令”骑虎难下,楼市调控未见实质性松动,而原有的存粮开始见底,情急之下,开发商便将手中的小区车位出售,寻求回笼资金以救“燃眉之急”也。

 

为什么是车位,而不是开发商拥有的其他资产——商品房或者商业地产?因为车位市场好,变现能力强。开发商当然可以选择卖出商品房或者商业地产,但如今市道不好,一则卖不出价格,二则一套房子动辄几百万,销售自然快不了。小区车位则不同,没有“限购”,而且供不应求,而且价格在十几万至几十万之间,远低于出商品房或者商铺,而且保值增值潜力可观,而且消费对象明确——小区业主,开发商用不着寻寻觅觅,小区车位“转租为售”在这个时候被众多开发商所选择,岂偶然哉!

 

关于车位的新闻,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多很多,“转租为售”,只是最新的一个。

2012-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