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是在规避谁的风险?
(2012-04-09 09:47: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论 |
禁令,是在规避谁的风险?
(禁令与风险规避)
华说
天气是一天天的缓和起来,郊外的田野此时已是满眼青翠,时令的桃花、梨花以及樱花在枝头尽情绽放。春暖花开,正是一年一度的踏青时节。然而此刻,关于春游的热门话题,却是一桩悲剧。清明小长假期间,来自上海高校的数十名学生结伴前往苏州西山风景区游玩。4月4日下午,乘坐快艇游湖的时候,其中一艘载有8人的快艇不幸撞上前面两艘重载船中间的缆绳,由此发生意外,事故最终造成4名学生死亡,4人受伤。
事故还在调查之中。从新闻报道陆续透露的细节来看,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后果,并非单纯的意外:快艇驾驶员有“酒驾”之嫌,且在事故发生后否认有乘客落水,从而耽误了搜救时间;而乘坐快艇的大学生们亦未按规定穿戴救生衣。尽管事故结论尚未分明,但上海交大、华东政法、财大等不少高校迅疾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学生们取消近期的春游计划。
不容分说全面叫停。这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因应之道。
网上网下的议论,没有悬念,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而其中令人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众多的苦口婆心者,耐心地进行着分析和说理,证明着叫停之举的不明智、不可取以及无效力,并积极地建言献策,应当如何如何云云。譬如说,“意外哪里都有,车祸了难道就不出行了?呛着了难道就不吃饭了?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一只脚已踏入社会,禁止不等于安全。”譬如说,“大学是成年人求学的地方,生活起居理应他们自己负责,爱惜生命是他们理应具备的素质。与其叫停这个叫停那个,不如开设一些外出旅行必备知识的选修课,甚至让亲历者现身说法,我相信一定更具说服力。”譬如说,“学生的安全,不应是消灭孩子快乐的安全,不应是捆住手脚的安全,而应多在实践中,让学生接受安全教育,获取自我保护经验。学生如果从小到大都在‘人造的安全’下成长,那只会害了他们,等他们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技能将是残缺的,难以应对复杂的人生风险。” 譬如说,“应尽快着手建立系统、科学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弥补现有教育制度的缺失。如果平时麻木不仁,只在出了事故之后才作出过激反应,大学生的安全状况就始终值得担忧。”……
看着这些言论,不知怎地忽然有些感触。古人云,知其不可而为之。上述苦口婆心者,大抵如此罢。这样的人,区区在下是佩服的。但愚以为,这其实要看场合的。有些事情,实在不必如此大费口舌,因为不足与言也。禁止出游之类,即在此列。那学校的主事者,对于“一禁了之”的豪举,何尝不知道其无效和无用?何尝不知道不足以束缚学生的行为,让其乖乖地呆在校园里?何尝不知道即使乖乖地呆在校园,亦有可能发生意外?何尝不知道堵不如疏,禁止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或者要问,既然如此,又为何要出这“禁令”?答曰:自然是要规避风险。但此风险非彼风险。苦口婆心者的错误,就在于看错了这禁令的重心所在。他们以为这禁令是为规避学生出游风险而起,因为力陈其无效和无用。却不知这禁令的重点所在,其实为了规避学校乃至学校的主事者的风险。而这禁令的风险规避,实乃一石二鸟之举:其一是祭出禁令,防范社会舆论对其“不作为”的批评与指责的风险;其二是禁令在先,一旦有违规者而发生类似事故,可以以此塞责:早有规则而不知遵守,非吾之过也。
此诚规避风险保护自己之良方也。而在现实之中,深谙其道者亦众矣,尤其是官场中人。君不见,事故发生之后,与沪上高校叫停出游相得益彰的,是太湖境内快艇等游船项目也已经全部叫停。君不见,因为校车事故的发生,今春众多的地区的中小学生春游已经进入 “严禁”和“严控”状态;君记否,因为有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一些地方以整顿之名将区域内悉数关闭;君记否,因为某所打工子弟学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某地以“非法办学”之名将所有民工子弟学校关停;君记否,因为矿难频发,一纸命令将所有小煤矿驱逐出场……不想再举例了,因为举不胜举。
还是一个网友看得明白:“这背后其实是简单的避风头思维,风头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其实什么都没解决,教训也没吸取,直到风头过去,慢慢再放松,然后再出现一样的惨剧,再刮一阵风,周而复始。”这是在是看穿了“一禁了之”、“一关了之”、“一停了之”之类本质的醒悟之言。
然则这“一禁了之”、“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又何以如此风行呢?其实也简单。因为对主事者而言,虽然此举治标不治本,但从规避自身风险来看,这办法最简单、最省力也最实用。且直说了罢:这是做官的秘诀之一。
2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