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为什么受到“冷落”
(2012-04-03 07:35:16)
标签:
上海武汉公共租赁房市场需求市场价格杂谈 |
分类: 评论 |
公租房为什么受到“冷落”
(被“冷落”的公租房)
华说
公租房,大名公共租赁房,是保障房家族的“后起之秀”。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实行多年,早已为人们熟知不同,公租房的兴起,还是这一两年的事情。这时间,也差不多恰好是一个开发的周期:在紧锣密鼓地投入建设之后,各地的公租房开始陆陆续续地上市了。
愿望与现实之间,似乎总是有些距离。被寄予厚望的公租房甫一上市,便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想象之中的排队申请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门可罗雀少人问津,一派冷清景象。新华社的报道说,馨宁公寓和尚景园,是上海首批面向社会供应的市筹公租房项目,分别位于徐汇华泾地区和杨浦新江湾地区,均为全装修房,累计有房源5100套。目前,首期申请已经结束,项目总申请率约在四成。据称,尚景园申请期间,接受咨询有1万多人次,但最后提交的申请书只有586份。
无独有偶。武汉市首批公租房住户目前已搬进南湖新城公租房小区。在此次供应的913套公租房中,仅有270套住上了租户,还有640多套无人问津。报道说,这批公租房是去年10月装修好的,11月1日开始接受申请。在申请时间内,仅有317户符合条件的家庭递交了申请书。在选房时,又有几十户放弃了资格。当地房管部门的负责人说,这批公租房原计划在去年12月底办理入住,让租户能在新房里过年。但是,申请人数一直太少,相关工作难以开展,才推迟至今。而即将推出下一个公租房项目有2000多套房源可供选择,但估计最多只有500户申请。未来三年,洪山区计划筹集1 .5万套公租房。他忧心忡忡地表示:“我们就是担心没人申请。”
从预想中的唯恐踏破门槛到现实中的担心没人申请,这样的落差,不可谓不大。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公租房“沦落”至此?报道给出的答案:认为租金过高是主要原因,此外还有地理位置偏僻,以及申请标准严格等因素。然以愚观之,这样的分析,未中肯綮。公租房的“冷遇”,别有原因在。
从政策设计上说,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保障房的适应人群,有着严格的收入准入标准,运作相对封闭。但公共租赁房云者,着力点在“公共”二字,其目标意图指向则开放得多,尤其是在收入方面。实际上,各地的公租房申请,在收入方面的规定较为宽松。而公租房的租金制定,从一开始就明确以市场价格为归依。因此,倘若说公租房遭到冷落,是由于“租金过高”,则显然文不对题。既然是看着市场价格行事,何来有“过高”之说?更何况,上海与武汉的首批公租房的租金,均按“略低于市场价格”的原则制定。既然“略低于市场价格”,更无过高的可能了。
一个事实的反证是,倘若是租金过高——租价超过市场价格,则这些公租房不可能租出去,但实际上已经有部分房源出租出去了,虽然不是全部。而且周边区域类似档次和价格的社会租赁房源也在市场上成交。这显然否决了租金过高的判断。地理位置偏僻一说,亦不成立,其理由正与租金问题相同
公租房遭遇“冷落”,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从一开始这些公租房就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而建设!众所周知,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建设3600万万套保障房。按照年度目标分解,去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今年预计将开工800万套。纵看古今,横看中外,如此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迄今无出其右者。而为了将这一庞大计划落到实处,每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都会代表中央政府,与各地的地方政府签定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这是一纸“军令状”,不容讨价还价,必须如期确保完成。否则,地方政府的主事者的乌纱帽可能不保。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局限条件下,对地方政府而言,首要的是尽全力完成上头下达的保障房数量指标。至于这些保障房建成之后如何分配,是不是符合市场,那是下一步菜需要考虑的事情。地理位置偏僻的城乡结合部乃至郊区,自然是首选。一则土地资源丰富,保障房建设可以大规模展开,二则最为头疼的拆迁工作量也较城区大大下降。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建设是容易了,但究竟是为谁而建?人们寻求住所,不是为住而住,而是或为生活的便利,或为工作的方便,或者二而合一。是的,出于对生活与生产的考虑,人们的居住需求明显地具有区域性。在这一点上,租赁房屋的人们尤为关切。但这些建设于城乡结合部乃至郊区的公共租赁房,其周边区域生活既不便利,而产业亦不发达,则人们在此租房又所为何来?!
回到上海与武汉的首批公租房上。为什么有六七成的房源至今无人问津?无他,没有市场需求支撑也。一般而言,公租房虽然面积较小,但因为是全装修房,而且家具、家电等设施一应俱全,其租金不可能低。而因为所在区域生活与生产的不发达,这里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与之匹配。当如此大体量的公租房一下子推向市场时,便显著地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少人问津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火上浇油的是,公租房的申请,有着种种的条件设定。譬如说在上海,申请者必须同时达到四个标准: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或者持有《上海市居住证》达到二年以上(之前持有《上海市临时居住证》年限可合并计算)且在沪连续缴纳社会保险金达到一年以上;与本市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在本市无自有住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申请时未享受本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不仅如此,在居住上,公租房一般不允许合租。而在申请程序上,也需要经过提出申请、提交材料、资格审核、抽查监督、轮候供应等多个流程。条件限制加上手续麻烦,即便有支付能力的人们也会转向房产中介,直接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租赁房源。而公租房的市场因此而越发地狭窄,越发地“供过于求”。
事实总是能给人以好的启示。同样是公租房,同样建造在城乡结合部,位于闵行联明村的联明雅苑却是另一番景象。该公租房项目由村民集资兴建,每家每户集资10万元以上,每年以7%的利率返还收益。2008年9月联明雅苑开工建设,2010年9月开始对外出租。这个公租房项目总共有两幢公寓楼,404套出租房屋,其中二室户72套,每套面积为70平方米;一室户332套,每套面积45平方米。到2011年4月,该小区已经全部租完,出租率达100%。“客满”的奥秘在哪里?无他,只是该项目有的放矢,为市场需求而建:其村周边大大小小商贸型企业众多,企业员工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村民集资兴建了这一公租房。两厢对比,问题“昭昭然也”:一个是为市场需求而建,建成之后一房难求;一个是为“军令状”而建,建成之后申请者寥寥。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又何须多言哉。
从政策导向来看,“十二五”时期的保障性住房的重点,已然转向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各地公租房“大干快上”的消息也时有报道。倘若继续罔顾市场需求,为建设而建设,则若干年后,大量无人居住的空荡荡的公租房,将成为城市一道怪异的风景。上海与武汉首批公租房的遇冷,是这一幕的极为生动的预演。
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