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暴利:行政管制下的蛋
(2012-02-13 09:10: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论 |
银行暴利:行政管制下的蛋
华说
曾经看过一部黑帮题材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银行劫匪的故事。这个专事抢劫银行的匪徒之所以格外“钟情”于此,原因很简单,用他的话说,“因为银行有钱”。毫无疑问,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绝对是。
普天之下,银行无一例外地有钱,但最有钱的,大抵是中国的银行。因为在资本市场上,“全球市值规模最大的银行”,“世界最赚钱的银行”之类的桂冠,都为中国的银行的所拥有。中国的银行“有钱”到何种程度?现成的答案是,有钱到了“不好意思”的程度。这是“字字有来历的”:这段日子,先是一家银行的行长宣称,银行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接着是一位银行职员透露,工资涨得挺多,有点“不好意思”跟人提。自然,这里颇有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炫耀和矫情,但其中透露的信息表明着,中国的银行之“有钱”,非虚言也。
然而即便有了上述的铺垫,社会公众对中国的银行之“有钱”,依然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和心理准备。一个“银行业暴利超过烟草石油”的最新消息,在神州大地引来群情汹涌,便是一个最为直接的证据。那消息说,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中国银行业最赚钱的一年。已经公布业绩的几家上市银行显示,这些银行的利润增长都在40%—50%,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而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人均利润近40万元。预计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会超过1万亿元,人均利润会超过50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根据数据测算,高于石油和烟草。而众所周知,石油和烟草这个行业,一向是千夫所指的“暴利行业”。如今倒好,银行业的利润居然比这两个行业还要高!其招致一波声讨的浪潮,非无因也,实在是其来有自。
银行业的“暴利”从何而来?答案其实是老生常谈,与备受人们诟病的石油和烟草行业一样,源自于政府的行政管制。这些年来,每每这些行业的“暴利”消息一出,社会公众心头便会腾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怒火,根源亦在于此。无他,因为其赚钱之术,太缺乏“技术含量”了。倘若那钱,是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眼光,奇妙的技术创新以及出众的管理能力赚来的,人们何曾有二话?在历史与现实中,众多商业奇才和伟大公司为被人们视为“英雄”而追捧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人们对前者“倨”而对后者“恭”,非一时兴起的情绪波动,而有着内在的理性支撑。
不难明白,倘若没有管制,各行各业都是开放的,则整个社会各行业的利润率必然趋于一致。倘若某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偏高,则必然会吸引其他行业的人们和资本进入,倘若某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偏低,则行业中的人们和资本自会审时度势地离开。因此在竞争之下,社会上各行业利润率相等是个必然的结果。这所谓的“利润率”,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投资回报率”。表现在资金借贷市场上,就是市场利率。各行各业的人们,以市场利率衡量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或进或退。均衡状态下,投资回报率与市场利率相等。
但中国银行业以及整个金融业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行业。这是一个到处闪现着政府管制身影的领域。想要进入这一行业,首先必须经过政府这一关。因为政府掌握着最为重要的资源——牌照。只有获得政府许可发放的牌照,才能进入并展开经营。因此,那些获得牌照的银行企业,其实是获得了一张“护身符”——这张牌照,构筑了一道高高的壁垒,将那些无法获得牌照的竞争者挡在了门外。也因此之故,银行企业凭借着这张牌照形成的垄断地位,获得了远高于其他行业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收入,是行政管制所形成的垄断地位带来的。从经济学上说,垄断租值是也。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没有人为地构筑壁垒和门槛,一个企业想要突出重围,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或者提升质量,或降低成本,或创新产品,或打造品牌,总而言之赚钱不容易。但在行政管制内的企业,凭借着政府的保护,其赚钱则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容易得多。这一点,分析一下国内银行的“暴利”来源,便可一目了然。数据显示,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源自存贷款利差。譬如说罢,目前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同期的贷款利率为6.65%,这其间 3%的利息差,便是银行的收入来源。这种赚钱之法,倘若说要有难度,实在不容易张口。而事实是,国内16家上市银行,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差收入超过1.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80%。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为71.7%,股份制商业银行为90%以上。也就是说,银行的营业收入当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来自于存贷款利差。自然,这个利率,是由政府规定的,银行无权做主。因为政府规定了较高的利差,所以银行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更多的收入,也就是能够赚更多的钱。其赚钱的“技术含量”,恐怕也只能是让行内之人连说 “不好意思”了。
然则这银行“暴利”之症何解?简而言之,药方有二,一为治本之道,一为治标之策。治本之道,自然是去其病根:放开行政管制,扫除人为构建的壁垒和门槛,让更多的企业进入参与竞争,将垄断租值化解于无形。如此,非但银行“暴利”之症根除,更能“招安”汹涌的民间资本,大幅降低交易费用, 疯狂的“高利贷”亦可迎刃而解。而众人非议的银行“乱收费”现象,也将不成其为问题。
治标之策又如何?其实也简单。既然银行“暴利”来自于利差,则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压缩、减少利差。减少利差的方法有三:其一是提高存款利率而贷款利率不变。其二是提高存款利率与下调贷款利率并举;其三是存款利率不变而贷款利率下调。以当下企业时有倒闭、实体经济低迷不振之现实,愚以为,存款利率不变而将达幅度下降贷款利率,即单边下调贷款利率为上。说过了,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根治之法,还是要在治本之道上寻找与下手。
治本之道也罢,治标之策也罢,主动权都在政府手里。
20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