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厂商、经销商与“加价提车”
(2011-07-28 11:21:20)
标签:
生产厂商经销商捆绑销售杂谈 |
分类: 评论 |
生产厂商、经销商与“加价提车”
——“加价提车”的经济分析之二
华说
当“加价提车”发生时,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意味着该车的供不应求,意味着该车在市场上的畅销,意味着该车的背后,有一支长长的消费者队伍在排队等待。
从经济学上说,一件物品需要排队轮购,表明这件物品的价格偏低了。“加价提车”的发生,明白地显示着该车的价格在市场的均衡价格之下。实际上,当经销商加价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依然能将车顺利销售出去之时,已然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骤眼看来,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一般而言,一件物品的定价低于市场价格,往往是因为政府的价格管制而起。然而,众所周知,中国的汽车行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其产品的定价,是生产厂商根据市场自主决策的,并不存在着政府的价格管制。既然汽车的市场销售价格是由汽车生产厂商所制定的,又没有外在的强制力量,生产厂商为什么要将价格定于市价之下?倘若说,是因为误判市场形势而导致决策失误定价过低,则生产厂商完全可以立即上调价格,为什么生产厂商眼看着经销商加价销售,将“官方指导价”与市价之间的价差收益据为己有而无动于衷?是因为生产厂商一个个都是“活雷锋”?是因为生产厂商感觉赚得太多不好意思?是因为生产厂商与经销商亲如兄弟,“咱哥俩谁跟谁呀?”事实和逻辑都说,不可能!
那么,生产厂商此举究竟意欲何为?个人之见,其实也简单:这是现实条件下生产厂商所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价格安排方式。
一件新产品上市,定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汽车生产厂商而言,当一个新车型推出,试探市场反应之际,定价略低于市价之下,造成消费者竞相购买的盛况,显然有助于提升该车型的形象。不难想象,一个因为“价低于市”而必须加价提车的新车型,与一个“价高于市”而乏人问津的新车型,哪个市场口碑更好?哪个更助于未来产能释放后的销售?当然是前者!此其一。
颇为有趣的是,对于因为价差而引发的经销商加价销售的行为,生产厂商表现得非常“超脱”:或云此乃经销商自身行为,不鼓励也不干涉;或云想管然而 “有心无力”……然则“官方指导价”与市价之间的价差收益让经销商获取,汽车生产厂商真的如口上所说的那样那样淡定,那样平静如水么?非也!作为一个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生产厂商怎会舍得“肥水流入他人田”?那么,生产厂商又如何与经销售商分享那价差收益?方法简单而实用:捆绑销售。经销商想要市场上紧俏的车型?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每要一辆畅销车,必须搭配几辆滞销车型为“代价”。绑者,滞销车型也;被绑者,紧俏车型也。一绑一被绑,通过这种暗度陈仓的方式,汽车生产厂商成功地从经销商加价销售的收益中分了一杯羹。此其二。
然则“加价提车”真像舆论所言的那样越演越烈了么?余以为并非如此。一则已经说过,那些需要加价提车的热门车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占整个汽车市场比重很低。二则虽然表面上看,“加价提车”这些年来一直存在于市场之中,似乎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和行为。但具体到某一车型而言,“加价提车”现象只是一个特定时期或者特定阶段的暂时现象,不具有持久性。君不见,或者因为产能的扩大,或者因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因为别的厂家同类产品的出现,那些曾经需要“加价提车”,现在已经可以随时提车,甚至沦落为滞销车型,曾经的被绑者,已然堕落为绑者,被生产厂家捆绑在当下的紧俏车型搭卖给经销商了。
消费者对“加价提车”不满和投诉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消协“必须加以遏制”的态度和立场也是政治正确的,但情绪归情绪,事实归事实,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中国的市场上,“加价提车”依然会存在着。不要说因为别的国家、别的市场没有“加价提车”现象,因此中国车市上的“加价提车”就是不合理的。对同一个供需矛盾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消费者有自己习惯的解决方式。“加价提车”的出现,表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和逻辑:在现有局限条件下,它被中国的市场,被中国的消费者所选择。
201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