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北大“富豪校友”风波想到

(2011-07-01 12:35:19)
标签:

北大

富豪校友

企业家

人才

杂谈

分类: 评论

由北大“富豪校友”风波想到

 

华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任何一个领域,行业之翘楚大抵总是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也容易招致非议。在中国的大学中,北京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自然也逃不脱这命运。这些年来,始终风波不断。

 

现在,北大又一次地卷进了舆论的漩涡。事件的起因,是在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上,北大校长周其凤当众发布了一个数据:“在1999年至2010年之间,北大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元富豪,连续三年高居内地高校首位。”

 

这一番甚为平常的话语,却招致了众多的非议。指责北大“炫富”者有之;批评北大欣然于是出“大款”而不出“大师”者有之;更有甚者,区区在下看到一则评论说:“北大以产富豪为荣,清华以出政要自豪,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不以学术较长短,却以媚俗惊世人,中国教育又有何希望?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又怎能不崩溃?大学之伤,是社会之痛,大学作为社会良心最后底线失守,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一切向钱看、一切向权看的时代。”

 

这样的批评,自然是时髦的,批评者或许洋洋自得于“深刻”罢。但以愚观之,言重了。说得刻薄一点,只不过是为赋新词强愁的“时文”而已。

 

西谚云:“当在罗马时,就照罗马人的方式去做。”在中国,也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说法。因此,考察一个人的言行,不能脱离了言行发生的具体情境。北大校长周其凤所言11年间北大出了79位亿元富豪校友,是在何时何地呢?是在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这样的场合!彼时彼刻,说这样的话,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倘若在那个场合大谈什么“学术”、“大师”之类,反倒是令人愕然,莫名所以的。又倘若在科研工作会议上,宣扬什么“亿元富豪连续三年高居内地高校首位“之类,那是“炫富”,那是“媚俗”。但现在又如何?北大校长周其凤的所言所行,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说了一番合适的话。那所谓的“炫富”与 “媚俗”之说,表面上气势汹汹,其实呢,可惜的很,扑空了。

 

不言而喻,学校乃培养人才之所在。但这人才,非惟囿于学术之范围。科学家是人才,企业家是人才、政界领袖亦是人才。这些人才,为同一所大学所培养,既不冲突更不矛盾,而且是极为自然平常之事情。我们的“大成至圣”孔夫子收徒三千,成才的有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人中,既有热衷于学问之道的颜回,又有长于政事的子路,还有善于经商的端木赐。从司马迁的描述来看,其生意做得非常之大,是当之无愧的富豪:“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司马迁还认为,“夫使孔子名布扬於天下者,子贡先後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这是说,孔子的扬名天下,是得益于子贡的经济支持的。

 

而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善于经营管理之人是一种人才更是无疑了。事实上,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在中国,这种资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从报道中看,在这79位北大亿元富豪中,有百度CEO李彦宏、有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有“体操王子”、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宁……这些人难道不是人才?其创新能力不令人叹服?其开创的企业不令人尊敬?北大因为出自其门而感到自豪又有何问题?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造富”能力强大的高校也恰好是一批名校。一项排名显示,北京大学凭借79人的富豪团队,高居榜首,连续3年问鼎中国“造富摇篮”。清华大学紧随其后,拥有富豪数达70人;浙江大学以66人的成绩跻身三甲;复旦大学则培养了46位富豪,名列第四;中国人民大学以30人居第五。而位居6位到10位的则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其实呢,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能够进入这些名校的学生,都是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突出重围的,其个人的基本素质自然较为优胜。而作为优秀学生云集的“著名高等学府”,其出产各类顶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党政管理人才的概率比一般学校为高,高得多。自然,其中出产富豪的概率也要高一些。倘若不是这样,那才是这些“著名高等学府”的失败。

 

围观这起北大“富豪校友”风波的时候,忽然想到,这些年来,社会上各种争议时起波澜。“双方辩友”争吵得面红耳赤,表面上看似热闹,最终结果却往往一地鸡毛,犹如一出“三岔口”。其中的结症,余以为,一个原因是因为争论的双方,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模糊甚至篡改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境,而各自站在一个抽象的真理立场上,表明态度和心迹。自然只能各唱各人的调,一无所获,最终不欢而散。

 

而另一个原因,是争辩的一方,原本就无定见、无特操。你说东罢,他偏要说西,以显示其特别,鹤立鸡群一般地不同于众人。譬如说罢,你说竞争,他就来说合作,你在说合作,他就宣扬竞争;你在说市场,他就说道德,你在说道德,他就要说市场……如此等等。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古代笑话,说一人诗中有一联:“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别人读到后深感同情“不意君家凶祸重并如此!”,哪知此人回答说,“实无此事,但图属对亲切耳。”这实在是活脱脱地显示着这类人物的灵魂的。对于此类人物,鲁迅先生曾斥之为 “做戏的虚无党”,这是形神毕肖。

 

2011-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