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标准的争辩双方错在哪里?
(2011-06-23 13:04:12)
标签:
乳品标准蛋白质菌落总数争议杂谈 |
分类: 评论 |
乳业标准的争辩双方错在哪里?
华说
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在当下的中国,有关食品的话题,总是格外地撩拨人们的神经
目下正在大打“口水仗”的,是关于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话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老话题。一年多之前,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甫一出台,就招来满城风雨,“双方辩友”网上网下吵得不可开交。此番旧事重提,源于乳业行内的一次交锋。因为新闻媒体的报道,这次内部的争吵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于是乎这个有关牛奶标准高低的老话题再次“复活”了。
看这最新发生于乳业行内的交锋,正反双方的核心观点,与一年多前的争论并无区别,如出一辙。论据还是那些论据,意见还是那些意见,甚至情绪也还是那些情绪。那么,他们究竟在争吵些什么呢?想要了解这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从一年前说起。
一年之前的2010年,卫生部等部门制定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在这新标准中,最引人非议的,是其中的两项指标:一是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0克,而在该标准颁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一是生鲜乳菌落总数以前允许每毫升50万个,现在是每毫升200万个。毫无疑问,即使从行外之人来看,这两项指标的标准,比以往是降低了,或者说是后退了。
双方的争论,及由此而展开。以此次行业内部的交锋为例,略说一下双方的核心观点罢。反对的一方,声音是激越的:这个乳品的新标准,在“一夜之间倒退了25年的标准”,是“全世界最低最差的一个标准”。这是在保护落后,纵容落后!而支持的一方呢,旗帜也非常鲜明:乳品的标准,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如果制定一个标准,大部分生产者都达不到,那就没有意义了。并表示,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
无论从任何方面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必须以百姓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从一个行外之人看,乳品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的指标从原先的2.95克下降至2.80克,只是牛奶营养价值的些微下降,与人体健康无涉;关键是菌落总数从50万个放宽至200万个,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普通百姓无从得知。倘若我们相信卫生部这样的专业权威机构,不会视民众健康为儿戏;同时我们在反对的声音中,并没有发现以此作为攻击点——这应该是最具杀伤力的。从这样的情形来看,乳品新标准,虽然比以往倒退了,但显然底线还在:按照新标准生产的乳品是安全的,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是的,唯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可能理性而正确地梳理和评价双方的争议。以下的谈论,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之上的。置于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争辩双方的问题之所在。
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误区,是将标准教条化了,以为这样的低标准一出,企业就只会生产低质量的牛奶了。这倾向在反对的一方尤其明显。但其实呢,标准只是一个“准入门槛”,是最为基本的条件,最低的要求,企业只有达到这个门槛,才被允许进入。市场之上有不同的消费者,很显然,企业也会因此推出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产品,低质低价,优质有价。就在昨天,区区在下在家附近的大卖场购买牛奶,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牛奶产品,档次各异,品牌纷呈,价格也各各不同。譬如说蛋白质含量罢,品牌牛奶几乎都在3克以上,都在新2.80克以及旧标准2.95克之上。即此可见,那所谓的标准降低之后,侵害了“消费者消费优质奶的权利”是无稽之谈。只要你愿意出价,没有谁能够剥夺、侵害你“消费优质奶的权利”。
争论双方都没有回避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小规模散养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不到30%。但对这种散养为主的格局,双方采取了不同的解读。支持新标准的一方认为,小规模散养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蛋白质含量不稳定。并举例说,据农业部调查,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别达75%和90%;而某乳品企业今年6月份西北、中南、东北等三个区收购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别达75.8%、33.8%和24.9%。与此同时,小规模散养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是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生鲜乳菌落总数更容易升高。因此,新标准降低门槛,是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与现状的。
反对新标准的一方没有否认现状,但认为不是生产不出优质奶的理由。“吃秸秆当然不能产出高蛋白的牛奶”,但“只要舍得给牛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得到提高”。而且,减少菌落总数,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造成细菌超标完全是收奶站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这自然是对的。但显而易见,一方面,牛奶的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市场上牛奶的价格也远非是现在的价格可比。另一方面,在生乳总体产量中大比例的是蛋白质含量比较低的现实下,忽视局限条件强制提高标准,其发生类似“三聚氰胺”事件的风险也将大幅上升。
但支持新标准的一方认为执行更高标准,将会导致全国范围内七成奶农杀牛一说,我以为是夸大其辞,甚至危言耸听了。事实是,随着一部分养牛者退出,供应减少,生乳的收购价格必然会随之上升。而只要价格上升打开足够的空间,牧民必然舍得投入精饲料和优质牧草,并增加相应的设施。当然,市场上的牛奶价格,就不是当下的价格了。
标准自然是重要的,它划出了一个行业的“底线”。只要这个底线在安全的范围内,高一点低一点不是争辩双方想象的那么重要。关键是,只要市场是开放的,有足够的竞争,中国的消费者就不会丧失“消费优质奶的权利”,而且会拥有众多的选择权利,中国乳业也会因此有更远大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标准——行业的底线也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水涨船高。
2011-6-23